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始終,但真正發展到空前激烈,以致成為明亡的一個重要因素,還是從萬曆開始的。什麼東林黨、浙黨、昆黨、宣黨、齊黨、楚黨,等等,不管其中水分有多大,是否就不如*專制,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制衡,黨爭權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肯定不利於帝國之發展。萬曆長期對朝政的不聞不問,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這一步的到來。
不過,因此就對萬曆過於苛責,甚至把明亡的罪魁禍首這頂帽子安到他的頭上,就有點與事實不符了。其實萬曆深居內宮不上朝,並非不過問政事,相反他透過批閱奏疏、釋出諭旨的方式,始終把國之要務牢控在手。三大徵便是一個明證,那時他已開始不臨朝了,但戰爭的每一個程序,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重大的決策更是他最後拍板的,大體上也還都不錯。比如將帥的任用,除了援朝之役明軍後期統帥楊鎬值得商榷外,其餘皆是一時之選。李如松、劉綎等建立大功,都離不開他的慧眼識人。以後要講的遼東邊事,也同樣如此,無論對李成梁,還是熊廷弼,他都給予了最充分的信任。
至於被後世認為導致明亡主因的“三餉”(遼餉、剿餉與練餉)加派,也因遼餉起於萬曆,讓他倒了黴,遭到一片罵聲。其實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僅在最後兩年(1618年起)女真崛起侵擾遼東時,需要鞏固國防才加派了遼餉,而那整體上依然趕不上被宣揚成不斷減輕民眾負擔的大清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