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逝世後由他父親刊行。沒曾想,有小人出來舉報,說書中以明朝為正朔,寫到崇禎時,評價大清多有貶義。結果可想而知,官府一追查,又是一場大劫。所有相關人等,包括未及時查報的地方官,共二千餘人被捕,八十餘人被處死,其中十七人被凌遲,家屬全部被髮配黑龍江為奴,就連死人莊廷鑨也被拋棺焚屍。
如此殘暴,天理難容,但有清一代哪朝沒有?要說混蛋,都一塊兒帶上,如若不說,那就都不要說,沒必要相同的事,還分個三六九等。這是他乾的,可以拿出來講,罵罵也行;那是他乾的,還是該放哪放哪吧,兩個字“閉嘴”,不要破壞人家的好形象。不公道啊!況且這都在四輔臣剛當政那會兒,即使有人以後會專權,那時也不可能吧,他們乾的事,實際就是整個當政集團的思想,以及前朝施政之延續也。
至於其他方面,翻遍史書也沒啥波瀾起伏的。一個已然掌控天下的帝國,該幹嗎幹嗎就是了,大偉業沒有,大乖張也無,中規中矩吧。政治機器在正常運轉,百廢待興後,國家應該會有一個向前發展的空間,民眾起碼也能比以前多過些安穩日子了,可惜這一切很快就被康大帝激發的“三藩之亂”給打破了(見《大帝卷?三藩篇》)。當然,權鬥就不同了,八年時間沒有一點腥風血雨,歷史上應該也不多吧。
這樣一個時代,如果全都歸功於鰲拜一人身上,還真抬舉了他,他可沒那麼大功勞,也沒那麼大本事。四輔臣時代,索尼直到康熙六年(1667)六月病逝前,都是擔當首席之職的,鰲拜不過是排名第四罷了,就是之後,他也沒當上過首輔。
。。
權爭並非欺康熙(1)
一般不管什麼事,捧康者們都會找出無數理由,證明康熙是對的,而他的對立面肯定是錯的,且早就錯了。比如這次,他們又出來說話了,索尼雖是首輔,但垂垂老矣,不復當年之勇,人更是變得圓滑,凡事不出頭了;遏必隆也是在官場摸爬滾打幾番沉浮,歷練得快趕上索尼了。
很奇怪,這種觀點從何而來,什麼時候、什麼事件、什麼行為,可以證明他們二人變成了這樣?空口說白話可不行,凡事要有據為證。就說這索尼,大半生都意志堅定,遭受重大打擊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加之威望資歷都在其餘三人之上,說話自然也是最有分量的,怎會讓鰲拜專權,甚至危及皇家利益呢?這可是他一生為之孜孜奮鬥的目標!也許他確實老了,很多事情沒精力過問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袖手旁觀應該不是他的風格。
這不,促請皇帝親政,可是他一再建議的。要是真不想問事,或者不敢得罪鰲拜的話,他建議這幹嗎,不是引火燒身嗎?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段時期,沒有哪一個人專權的問題,朝政該到哪就講到哪,既然到了皇上親政的時間,首席大臣主動提出來,也是正常的,根本就沒有其他想法。
還有一位輔臣蘇克薩哈,相反被評價為更有責任心,更有與強權鬥爭的意志。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四位輔臣也恰恰就是他,過去倒是表現出了老於世故、圓滑無邊的派頭。曾經的主子對其恩重如山,他卻率先一棍子把人家打倒,為了能投靠一個新的主子甚至還狠踩上一腳。這樣的人,怎麼現在就徹底變過來了呢?
其實不是他變了,而是後人太能侃了。就因為他和鰲拜幹上了,不能再說他圓滑了吧,否則,極有可能也與索、遏二人同樣的命運,但是他的鬥爭絕不是與強權鬥爭,而是與他的親家鰲拜極不相能。
很有意思,兩個人兒女親家好多年,卻總是合不到一起,見面就吵架,什麼事都要爭個高低,於是四輔臣中就見他二人鬥得最歡,基本上你說的我就反對,矛盾越演越烈,如果再來一個摻和的,這問題可就更大嘍。
不過,兩黃旗與兩白旗的矛盾鬥爭,大清之初就沒停止過。雖然正白旗後來也入了皇帝手中,與兩黃旗併成為上三旗,但黃、白之爭根深蒂固。索尼、遏必隆與鰲拜都是兩黃旗的,本就視蘇克薩哈為異己,對他沒什麼好感,而在冊封索尼孫女為皇后的問題上,蘇克薩哈又曾經掣肘。由此可知,前二人實際上還是支援鰲拜與他斗的。
蘇鰲之爭終於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像歷史上所有的權力鬥爭一樣,往往不是一方流血就是雙方流血,極少有都全身而退的。不過這一仗,不論幹到什麼程度,都與欺壓小皇帝無關,與誰擅權無關。退一步講,也只有打敗了對方,自己才有擅權的可能吧。
一樁陳年舊事,成了導火索。原來大清入關後,曾在京畿五百里內圈地(看看是什麼樣的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