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條是要始終保持線上狀態。
這難道不是典型的猶太式危機哲學嗎?
猶太人的改革思維與科學發展觀(1)
公元70年,當羅馬大軍在梯圖斯率領下攻陷了耶路撒冷城池,放火焚燬了第二聖殿,殘酷*了猶太民族的反抗時,人們開始擔心猶太民族的命運,擔心猶太民族在過去上千年曆史時期中創造出的獨特文明形式——猶太文化的命運。沒有多少人對猶太民族及其文化的留存抱有太大的希望,因為當時中東地區的歷史已經清楚地表明:沒有一個民族能在失去地域聯絡和流亡狀態下將自身的文化傳統延續下去,猶太文化的命運自然也岌岌可危,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客觀上說,猶太民族及其以猶太教為核心的猶太文化的確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猶太民族如何在失去地域聯絡的情況下生存?如何在流亡狀態下保持自身的統一文化傳統?如何才能避免在散居地被主體文化所徹底同化?所有這一切都是決定猶太民族是否能最終留存的關鍵。面對這樣的非常狀態,以法利賽為代表的猶太知識分子(後人均以“拉比”稱之)力挽狂瀾,勇敢地擔當起挽救猶太民族的歷史重任。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最初在一個被稱為賈布奈的猶太學院聚集,帶領猶太民族從文化層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備的文化防衛機制,把猶太人重新塑造成一個既不再是主要以種族為取向,也不再是以地域或政治體制為根基,而是以文化生活方式為自我認同標準的民族。在他們的率領下,猶太民族不僅最終完成了《聖經》的正典工作,一勞永逸地鎖定了猶太教經典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編撰出了被稱為“第二經典”的《塔木德》,為猶太文化的千年大廈樹立起了中心支柱。經歷了這一過程的猶太民族終於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不朽的、以文化為認同準則的“聖書之民”。
猶太教是一個進化、發展的宗教。在漫長而曲折的歷程中,猶太教大致經歷了聖經猶太教、拉比猶太教、中世紀猶太教和近現代猶太教幾個歷史階段。其中值得特別重視的是兩次歷史性的大變革。第一次是從聖經猶太教向拉比猶太教轉變,第二次是發生在19世紀的宗教改革,其結果是現代猶太教各個宗派的誕生。在第二聖殿毀滅前後,以色列民族中代表社會上層和保守勢力的撒都該人逐漸失去民心,而以學識淵博、致力改革著稱的法利賽人贏得了廣大猶太人的支援。兩派鬥爭的結果是代表廣大民眾利益的法利賽人取得了勝利。有學問的法利賽人被稱為拉比,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據現實的需要解釋聖經,解決新形勢下各地猶太人面臨的種種問題。原來在聖殿中的祭祀儀式被當地聖堂內的祈禱和《托拉》研究所取代,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等地建立了專門從事《托拉》學習的學校,校長多為著名的拉比。到公元500年前後,猶太拉比們完成了《塔木德》的編纂,從而完成了從聖經猶太教向拉比猶太教的轉變。《密西那》名為神授的口傳律法,實際上是拉比們意見的彙集,體現了那個時代拉比的集體智慧。如果說聖經時代的權威是先知和祭司家族,那麼,此後則是以拉比為核心的時代。拉比們成了猶太經典的權威解釋者,是猶太人心目中的學問家和精神導師。儘管和拉比猶太教並存的還有卡拉派、神秘主義的卡巴拉以及其他派別,但拉比猶太教始終是猶太教的主流派和正宗,這種局面直到近現代才被改革的浪潮所打破。法國大革命和由此而開始的猶太人的解放是猶太人歷史上的大事件,也是決定近現代猶太教發展方向、形式和命運的關鍵因素。
猶太人的改革思維與科學發展觀(2)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經濟上受到種種限制。與他們的身體被禁錮於隔都的高牆之內相適應,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沉醉在傳統、陳腐的《塔木德》學問的框架中。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心目中的“外國人”。然而,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後獲得了公民權,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多少個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在此時得到了實現,這是令他們最振奮、最揚眉吐氣的時刻。這就是猶太史上所稱的“解放”。解放把猶太人一下子置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使猶太人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十*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義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意識形態都要依據理性法庭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猶太教當然也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