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啟元年(1621年),廣寧失守時,孫承宗慨然任事,以本兵兼東閣大學士參與遼東軍務,他跟朝廷講,如今兵不會打仗,將領總在給自己準備後路,一些文官又在後面大聲叫喊。所以,想要扭轉遼事,必須守住關外,絕不能退縮,但也絕不能進攻。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自請督師,在給天啟皇帝的信中,他說:“與其以天下之大付於不可信之人,何如將天下之大付於可信之我!”
這不是驕傲,而是慷慨壯烈的自信。天啟皇帝特別為他送行,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的朝廷並不僅僅是天啟皇帝的,而有一大半是魏忠賢的。
孫承宗到達遼東後整頓防務,以“一築城、二駐防、三屯田”的計略,使關外防務大為起色,史稱:“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也。”
魏忠賢曾經很想和孫承宗合作,但這種合作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孫承宗要聽他的。當時的孫承宗在朝中的地位可非同一般,讓一個正常的有本事的男人聽一個太監的話,放在任何正常的人身上都說不過去。
可魏忠賢的執著讓孫承宗很是惱火,這種執著表現在對其他大臣的殺戮上。魏忠賢本想透過殺那些雞讓孫承宗這隻猴子跟自己合作。但他忘記了孫承宗可不是一般的猴子。這只不一般的猴子在魏忠賢先後派遣的親信劉朝等以犒軍名義行賄、拉攏他的時候,他怒髮衝冠。天啟四年(1624年),孫承宗準備藉著給天啟帝祝壽的機會,入朝彈劾魏忠賢。誰想,他的一舉一動都在魏忠賢的監視之下,在紫禁城門口,他被魏忠賢以皇帝的旨意禁止入覲。
孫承宗無奈地走了,不久,他就被皇上命令歸故里,並且派專人護送。原因很簡單,當時的魏忠賢想要誰走,誰就得走。
孫承宗離開了他的遼東前線,但是,他留給帝國的卻是最好的成績。天啟五年(1625年),寧錦防線正式形成,明朝正式倚靠這條防線繼續與清軍對抗,而寧遠一城,連挫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銳氣,終清太宗之死,滿洲人也未能逾越此處而入關。
那些逝去的前輩(2)
在孫承宗督師山海關的四年裡,一共修築了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建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進營八,造甲冑、弓箭、炮石等器械數百萬,開疆四百里、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明朝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的形勢稍稍開始出現起色。可以說,明帝國是憑藉著孫承宗造就的這些軍需後備才與清軍繼續周旋了十七年之久,並不為過。
當孫承宗再度出山時,帝國的遼東形勢已經非常不好。他最為倚重的帝國將才袁崇煥在他出山不久就被崇禎皇帝囚禁,直至殺掉。
當時,袁崇煥的親信祖大壽等願以封爵和家族性命擔保袁崇煥無事而不可得,遂決意率兵逃逸,崇禎皇帝大驚,以為祖大壽叛變。孫承宗卻上書稱:“大壽危疑已甚,又不肯受滿桂節制,因訛言激眾東奔,非部下盡欲叛也。當大開生路,曲收眾心。遼將多馬世龍舊部曲,臣謹用便宜,遺世龍馳諭,其將士必解甲歸,大壽不足慮也。”
過不久,孫承宗二赴寧遼東戰場。據說,當邊關將士聞聽孫承宗來到時,忘記了飢餓和疲憊,歡呼雀躍。祖大壽知孫承宗督師,立刻率本部人馬去麾下聽命。遼左危局乃得以粗安,人心始定。
孫承宗離開邊關已經四年,四年時間並沒有消磨掉他的鬥志。當他到達山海關的時候,山海關因為遵化等四城被後金佔領。山海關進入京師的道路已經被堵死,滿洲人看見山海關已經無險可守,計劃從山海關的後面攻佔。如果這時滿洲人此計得逞的話,明帝國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完蛋了。
孫承宗當然預料到了這一點,他採用他最善於的“築造”方針,派人督造了一面牆,在上面放置了數十門大炮,平射來犯的滿洲人。
滿洲人見無好處可尋,只好撤兵。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九日,明軍在孫承宗的統一指揮下,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士奮勇殺敵,大敗清軍二大貝勒阿敏,阿敏本人於十二日棄守灤州,六月三日之前,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都被明軍克復。
此戰結束後,孫承宗用他那洞若觀火的眼睛看到了薊遼備守的重要性,他請崇禎皇帝下令修復大淩河一帶。事實上,這一舉措在後來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可惜,當時的帝國內部——兵部和內閣都大加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並且在他們看來,一點必要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