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吃的苦,實在算不了什麼。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時,我在紐約州精神病院每週工作20小時,又是全職學生,壓力大得頭髮直掉,我都獨處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虹※橋書※吧※BOOK。※
第36節:19 獨處讓我自主堅強(2)
到美國之前,我發表過社會心理學的文章,編過教材,但從未寫過文學作品。留學後,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失去了原來老同學、老朋友和親人的社會網路,人變得相對獨立,有更多的時間獨處,這讓我更關注自己內心和精神上的獨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經歷了很多人生曲折後,出家入佛,進入了一個新天地,但不是一個從小在寺廟裡讀經長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後的迴歸者,故事不再僅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還是博士生,獨自一人跑到西歐遊玩,自由自在。沒人交談時,我就和自己聊天:寫在日記本上,還寫了14首詩。正是那次旅行之後,我從此走上了業餘寫作的道路,因為其中一首詩發表成了我的文學處女作,受到鼓舞而一發不可收拾。正是獨處和精神上的獨立,為我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寫詩,也寫散文隨筆,甚至寫了長篇小說。我到美國最大的收穫不是學位,也不是進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屬:寫作。如果沒有獨處,我不可能發表300多篇文學作品。因為寫作,我的生命變得豐富多彩。這十幾年來,獨處的很多時間,都成了我寫作的美好時光。經常有讀者問我,你怎麼會有空寫作。說穿了,來自我獨處的時候。只要是一個人,即使在火車裡、在飛機上,我都可以寫。這就是我以寫作來“打發”獨處的經驗。我之所以給“打發”兩字打上引號,是因為我不是被動無奈的,而是主動的,非常喜悅的。如果我們獨處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時間,我們能做的事一定會比別人多。大學生不妨早一點開始體會這一點,競爭力也會早一點開始提高。
哪裡是心之所屬的地方,哪裡就是人的好去處。我們的家,在我們的心上。咱們中國人說四海為家,就是這個道理。不管在哪裡,只要一個人心有所屬,當他獨處時,他內心也不會空虛無聊,就會有美麗的火花在寂靜裡放射出奇異的光芒。我已習慣了給生命獨處的機會。一個人去聽音樂,看電影,讀一些好書。我在曼哈頓上班,離現代藝術博物館很近,有時下班獨自一人去看畫展或影展。在家我會靜下來寫作,真正享受獨處。我妻子非常支援我這樣做。這並不妨礙我們一家出去血拼,去旅遊度假,也並不妨礙我和她兩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賞藝術。只是有了孩子,我們不得不放棄很多我們夫妻倆喜愛做的事。我想說的是,成家後,人仍需要讓生命獨處來挖掘自己的潛能。我絕大部分的寫作和博士資格考試,都是在婚後和在美國正式工作之後。成家立業,讓人有了安定感,獨處時更從容,知道不想獨處或需要調節時,有自己的家做避風港。
有了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再加上成年後的自身體會以及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把獨處能力作為一個重點來培養他; 讓他學會自己玩,自己動腦筋。
年輕家長必須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獨玩的時間。孩子需要一些時間自主自由地設計自己的遊玩,規劃自己的遊玩,享受自己的遊玩。孩子獨玩,如同成人的獨處時光。在這過程中,可輕鬆愉快地安排自己遊玩的步調,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獨玩時,小孩不需時時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能體會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讀報、讀書,不受到干擾,因為這是可以沉思的時刻。當孩子獨玩時,他盡情且專注與玩物交談、互動,與自己在一起。
當嬰兒身心舒服時,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玩弄著自己的手腳,嘗試運動著自己的身體,這就是嬰兒獨玩的時刻。雖然大人無法確知嬰兒在想些什麼,但不難發現,孩子愉悅地享受著與自己玩。當嬰兒學會爬,學會走,他的玩樂開始擴充套件到自身外的空間與物品,使盡所擁有的移動能力,摸弄他觸及到的物品,專注探索著外物,直到他玩夠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個目標,繼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認識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發出愉快的叫聲。可惜,父母在孩子長大懂事後,卻忘記了孩子嬰兒期這種獨處的本事,什麼都要管,反而扼殺了他獨處能力的提升。一個人自主創新能力差,很可能與小時候父母什麼都要管有關。
→虹→橋→書→吧→。
第37節:19 獨處讓我自主堅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