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續2或者3個月的考核成績最差就要被辭退,這讓記者群體面臨巨大的精神和身體壓力。有人說記者是除了保險和推銷外,人員流動最快的一個行業。
這幾年,在調查性採訪中,採訪物件對於記者的打擊報復行為不在少數。被黑社會以“500萬買其人頭”的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被稱為“中國身價最高的記者”,記者已經入選繼警察、礦工之後的第三大危險職業。
記者吃力不討好,公眾並不買賬。人們對記者的尊敬和崇拜之情日益減少。有位資深記者說,20年前他去《解放日報》工作的時候,記者是個受人尊敬的崗位,他們代表正義,代表改革開放,那時候記者的報道推進了改革。90年代初,都市類報紙競爭白熱化,大量吸收各色人等進入記者隊伍,記者素質參差不齊,行業潛規則盛行:“不給紅包就不寫,或者不好好寫”。在群眾眼中,記者的職業操守越來越淡漠,百姓中竟開始流傳所謂的“豺狼虎豹”(財政、穿制服的、水電煤老虎、報紙)之說。
記者的尷尬:“無冕之王”今安在?(2)
中國記者現狀的分析
媒體處於轉型期是記者素質日益下降的大背景。
新中國的新聞事業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發生變化,開始從政府包辦的直屬單位,轉變為企業式的自負盈虧運營模式,除了極少數媒體,由政府劃撥經費的時代已經過去,媒體已經步入市場化階段。上世紀90年代開始,都市類報紙開始大行其道,各家為了生存展開激烈競爭,表現在記者身上的是,如果沒有“跑到”有價值的新聞,寫不出稿子,就面臨失業的威脅。於是一些記者為了保住飯碗,力圖挖掘各類吸引人眼球的新聞,在沒有爆料和線索的情況下,就挖空心思編造新聞。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七屆新聞獎評選中,又有人指出三等獎獲獎作品《千年古城捧回“聯合國人居獎”》是《揚州晚報》記者偽造的新聞。
媒體本身存在著強烈的逐利動機。美國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認為:“新聞事業是一種雙重性格的事業。站在為公眾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場來說,大眾傳播是一個學校;但是,站在為投資者賺錢的目的而言,大眾傳播媒介是一個企業。”許多媒體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為了爭取發行量,往往會劍走偏鋒。眾所周知的是,許多戴著“中國、中央”帽子的散佈在各地的記者站,其實還擔負著創收的任務。如果創收搞得好,也可以得到一本記者證,這也讓記者隊伍裡魚龍混雜。
記者的門檻很低,記者隊伍良莠不齊。
由於中國媒體的蓬勃發展,市場對於記者的需求量很大。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是記者隊伍的一個主要來源,導致了記者平均年齡的下降,而一個合格的記者要以理性、成熟觀點看待社會上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於社會事件可能缺乏認識,採訪物件說的言不由衷的話甚至謊言,就被記者不加分辨的報道出去了,這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中國打黑第一記者”王克勤說,“我看了很多年輕人的稿子,很偏激非常不理性,並且擅自定義話題,濫用話語權,對公眾實行媒體傷害”。
近年來,許多地方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假記者,到處以記者的名義坑蒙拐騙。在山西活躍的一批假記者常用“要曝光煤窯黑幕”來要挾煤礦主,很多業主本身理虧,為了不擴大事態,往往會採取給“車馬費”或者“茶水費”來息事寧人。另有一些真記者,熱衷於“紅包”和排場,沒有好車接送不去採訪,沒有好吃好喝不認真寫稿,這些人低劣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所作所為損害了公眾眼中的記者形象,敗壞了記者的名聲,使得“記者”這一曾經無上光榮的職業光芒逐漸黯淡。
行業法律的缺失使記者工作陷入尷尬甚至危險境地。
有一位著名的調查記者受聘於一家媒體後,他根據工作安排去某地調查“公安幹警毆打嫌犯致死”的事件。這名記者剛到採訪地點就被當地機關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當地公安機關接著向新聞出版管理機關舉報說,抓獲了一名“涉嫌敲詐”的假記者。當新聞管理機關到他們單位核實身份時,單位的負責人怕影響單位名聲,乾脆一推了之,不承認他的記者身份。在這種情況下,這名記者被以“冒充記者進行敲詐”之名關押。雖然,事後檢查機關並沒有找到證據證明他“敲詐”,但是由於報社不承認他是本單位記者,他也無法為自己洗清罪名。
記者的尷尬:“無冕之王”今安在?(3)
除此之外,記者因為報道黑幕而被恐嚇,甚至報復的事情很多。廣州記者趙世龍領銜報道了廣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