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尊卑貴賤等級序列的標誌,不同等級享用不同的款式、質地、顏色、紋樣,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們所推崇的“漢服”,實際只是傳統社會中少數上等人的服飾,廣大“引車賣漿者流”,決不能像孔乙己那樣穿長衫,只能如阿Q那樣著短裝。
服飾對內的政治功能是等級制,對外的政治功能則是作為天朝上國、華夏中心的象徵。《左傳》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故後人將“漢服”視為文明的標誌,以“衣冠文物之邦”自詡,以“衣冠上國”自居。西晉末,晉元帝渡江,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與“衣冠”相對的是“被髮左衽”,是非漢族即非“華夏”的夷狄的符號,野蠻的象徵。《漢書·匈奴傳》說道:“《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是以聖王禽獸畜之”,“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威,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及其國”。“被髮左衽”與“人面獸心”並列,對“非衣冠”的歧視何其深也。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強迫漢人易服來表示對其“臣服”,服裝成為表示對一個王朝忠誠或反叛的問題,“穿,還是不穿”成為“生,還是死”的大問題。清王朝同時又秉承華夏“衣冠之治”的傳統,制定了種種有關穿靴、戴帽、著裝、佩飾的煩瑣規定,維持等級森嚴的統治。服裝政治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大為盛行,服裝成為“革命”與“不革命”的重要標誌,在“文革”中幾乎只有工作服、藍中山裝和綠軍裝成為被允許的“革命服裝”。改革開放是思想觀點大解放,也是服裝大解放,人們重有穿衣戴帽的自由。但在80年代初,喇叭褲、牛仔褲仍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精神汙染”而遭禁,終經開明者以敦煌飛天壁畫論證喇叭褲是中國“民族服裝”而不是“西方沒落腐朽”的外來品,牛仔褲本是“美國勞動人民的服裝”而不是“資產階級奇裝異服”而最後開禁。此後,服裝的政治化傾向迅速淡出。
然而,現在一些漢服的提倡者卻再度將服裝政治化,提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恢復華夏服飾,重建衣冠上國”,“是我們不斷在尋找的民族歸屬感和文明標誌的符號”,“漢服只是一個載體,悠遠的華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要復興的”,“重建民族自尊、尋回民族自豪、復興華夏文化、重塑中華文明,就是我們參與漢服運動的初衷”。並且,主張將漢服定為“國服”,“國服是一個國家的外在象徵和代表,就像我們的黑頭髮、黃面板一樣,是我們民族的標誌。國服的確立,也意味著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確立。”
於是,服裝問題重新上升到“愛國”、“民族復興”的道德、政治高度,在這種話語的隱喻中,不著漢服者自然居於“不愛國”、不參與“民族復興”的道德、政治劣勢。而且,主張將漢服立為“國服”者似乎忘記了中國還有其他五十多個民族,雖然人數少得多,但其權利與漢族不應當是完全平等的嗎?
千百年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們才逐漸擺脫了“服飾政治化”觀念,服飾成為個性表達、選擇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漢服不應是對個性的否定。寬衣博帶、長裾雅步的漢服與西裝、中山裝、牛仔褲、中國其他民族服飾等各色服裝紛然雜陳、供人平等選擇,洵為社會多元、進步的標誌之一。
▲虹橋▲書吧▲BOOK。▲
第32節:礦難與工會(1)
礦難與工會
近年礦難頻頻,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每次事故發生後,政府有關部門都非常重視,要求相關企業、行業普遍“整改”,嚴格進行安全大檢查,甚至停產整頓、排查安全隱患。然而,時隔不久甚至政府指示的餘音未消,一起起礦難仍接二連三發生。僅2004年最後兩三個月,較大的礦難就有:10月21日河南太平煤礦瓦斯爆炸,一百四十八人遇難;11月20日河北沙河鐵礦井下大火,六十八人遇難,傷五十一人;11月28日陝西銅川煤礦大爆炸,一百六十六人遇難;12月1日貴州六盤水盤縣淤泥鄉說麼備煤礦瓦斯爆炸,十六人遇難;12月9日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南婁鎮大賢三坑煤礦瓦斯爆炸,三十三人遇難;12月12日貴州思南縣許家壩鎮天池煤礦發生透水事故,三十六人遇難;12月19日四川省宜賓興文縣銀方煤礦發生瓦斯中毒事故,十四人遇難;12月22日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一鄉鎮煤礦發生窒息事故,十三人遇難……
嚴酷的事實說明,礦難已非“偶然”,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各方紛紛探討導致悲劇的原因:如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