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有了保證。
1994年7月3日
談孝
孝這個概念和行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國獨為突出。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就是一個宗法倫理色彩非常濃的社會,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及。
中國人民一向視孝為最高美德。嘴裡常說的,書上常講的“三綱五常”,又是什麼“三綱六紀”,哪裡也不缺少父子這一綱。具體地應該說“父慈子孝”是一個對等的關係。後來不知道是怎麼一來,只強調“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變成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古書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個人的身體是父母給的,父母如果願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許的了。
歷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還裝模作樣,儘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儘管中國歷史上也並不缺少為了爭奪王位導致兒子弒父的記載。野史中這類記載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則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如果發生兒女殺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處兒女以極刑中的極刑:萬剮凌遲。在中國流傳時間極長而又極廣的所謂“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臥冰、割股療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極濃的故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一個極富於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經被視為經典的《孝經·諫諍章》中,我們可以讀到下列的話:
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話說得多麼好呀,多麼合情合理呀!這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一句話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後者只能歸入愚孝一類,是不足取的。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孝呢?我們還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據我個人的觀察,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確實已經淡化了。不贍養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們的事情,時有所聞。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是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消極因素。我們當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時候父母撫養子女,沒有這種撫養,兒女是活不下來的。父母年老了,子女來贍養,就不說是報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數子女不這樣做,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能負擔起這個任務來嗎?這對我們迫切要求的安定團結是極為不利的。這一點簡單的道理,希望當今為子女者三思。
1995年5月14日
txt小說上傳分享
贊“代溝”(1)
現在常常聽到有人使用“代溝”這個詞兒。這個詞兒看起來像一個外來語。然而它表達的內容卻不限於外國,而是有普遍意義的,中國當然也不能夠例外。
青年人怎樣議論“代溝”,我不清楚。老年人一談起來,往往流露出十分不滿意的神氣,有時候甚至有類似“人心不古,世道澆漓”之類的慨嘆。這種神氣和慨嘆我也有過。我現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年人了。老年人的心理狀態,我同樣也是有的。我們大概都感覺到,在青年人身上有一些東西,我們看著不順眼;青年人嘴裡講一些話,我們聽上去不大順耳,特別是那一些新造的名詞更是特別刺耳。他們的衣著、他們的態度、他們的言談舉動以及接物待人的禮節、他們欣賞的物件和趣味,總之,一切的一切,我們無不覺得不那麼順溜。脾氣好一點的老頭搖一搖頭,嘆一口氣;脾氣不太好的就難免發發牢騷,成為九斤老太的同黨了。
如果說有一條溝的話,那麼,我們就站在溝的這一邊,那一邊站的是年輕人。但是若干年以前,我們也曾在溝的那一邊站過,站在這一邊的是我們的父母、老師、長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好像是在一夜之間,我們忽然站到這邊來了。原來站在這邊的人,由於自然規律不可抗禦,一個個地讓出了位置,走向涅槃,空出來的位置由我們來遞補。有如秋後的樹木,落葉漸多,枝頭漸空,全身都在秋風裡,只有日漸凋零了。這一個過程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好像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然而它確實是存在的。
站在溝這一邊的老人,往往有一些杞憂。過去老人喜歡說一些世風日下之類的話,其尤甚者甚至緬懷什麼羲皇盛世。現在這種人比較少了,但是類似這樣的感慨還是有的。我在這一方面似乎更特別敏感。最近幾年,我曾數次訪問日本。年紀大一點的日本朋友對於中國文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