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將與祖國同在!您們付出瞭如此巨大的努力,期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夢!?
戰爭在中國南方、北方和東方前線夜以繼日地進行著。
戰爭是對社會經濟的大消耗,大破壞。
蔣介石儘管在整個抗戰階段中始終沒有放棄過其反共的一面,儘管從他那不可能改變的立場出發始終不會承認毛澤東的“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然而,事實上正是民眾——大後方的民眾、敵後的民眾、海外的僑胞、前線和敵後英勇抗敵的數百萬軍隊,才能在這戰爭的重負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擔負起民族獨立的重任,從而,挽救了國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處一隅的國民政府。
第五章 戰機轉旋
中日大決戰……第五章 戰機轉旋
第五章 戰機轉旋
1
1938年夏季。
日軍鋒芒畢露,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則處於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的局面,然而,此時中國的兩大政黨領袖卻在深入分析形勢後,同時對戰爭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斷,認為戰爭已進入大轉變時期。
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由於有敵後千千萬萬民眾武裝起來反抗,大難中的中國將有轉旋之希望。這個希望,除堅信能取得抗戰勝利之外,還有更深意義上的希望。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在總體上與德、意兩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一致的,這就勢必損害美、英等國的利益。因此,他堅信中國的孤軍奮戰狀況,定有轉機。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向他的將軍們鼓勁打氣。他說,自德、意兩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起,東方和西方的戰爭就緊緊聯在一起了,因此,中國的抗戰就決不是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心中有數: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會上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援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
其實,這一場已經在東方和西方打起來的戰爭,使世界許多國家都感到有被捲進戰爭旋渦的危險,尤其像美國這樣的在世界各地有眾多“利益”的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是:要嘛參加戰爭保衛“利益”,要嘛坐等失去這些“利益”。
美國總統雖然在法律上享有對外宣戰的大權,但是,羅斯福要讓美國參戰,卻絕對沒有像大日耳曼民族的“偉大領袖希特勒”和義大利的“偉大領袖墾索里尼”那樣,憑個人或幾個人的意願就可宣戰那麼方便。
美國的政治制度,制約著總統個人的意志,避免了美國過早和盲目參戰,因而使美國得以在別國相互殺得鮮血淋淋的時候,自己卻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最終使美國成為那場曠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負的仲裁者。
美國人民掀起了“反對將美國人民的子弟送去做無謂的犧牲”的反戰運動,使得羅斯福政府不得不服從於國民心理。在二次大戰前的一個較長時期中採取了“中立”政策,盡一切努力避開大戰旋渦,就是在希特勒德國大肆入侵波蘭,英、美利益受到嚴重威脅時,羅斯福還發表演講,向持反戰態度的美國人民宣佈:“這個國家將仍是中立國家——我希望美國能避免這場戰爭,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再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為實現這個目的而盡一切努力。”
為了避免惹火燒身,美國政府對苦戰中的中國和歐洲反侵略國家,採取在不過分刺激侵略者的情況下,悄俏給予一些經濟援助。同時,美國政府和商人,與日本等侵略國家的商貿往來照做不誤,大賺其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了意在恫嚇美國,阻止其援助被侵略國家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中用十分露骨的字眼警告美國:“如果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羅斯福敏銳地意識到了這種警告,趕緊向美國人民發出警報:“美國文明從來沒有遭到過現在這樣的危險。”
羅斯福認為美國已無法避免一戰,美國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參不參戰的問題,而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參戰才最有利的問題。
羅斯福認為正在進行著的世界大戰,好比一場橄欖球比賽,現在場上衝殺的第一梯隊有俄國人和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英國人。美國要大力支援他們更加英勇地同對手衝殺。美國則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