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大集團,美洲華僑。主要為美國華人十力餘眾,以司徒美堂為首,稱為全美洲洪門華僑。
第三大集團,歐洲華僑,主要是居住在英、法兩國的華人,成立有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
這些僑居海外,接受了所謂海洋文化,受過西方文明薰陶的中國人,對國內的黨派之爭,多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以“嫁女”的心情,傾力關懷和支援“孃家”的抗戰。
他們認為,由於中國曆代封建專制統治,愚弄人民,造成了國民的愚昧和科學文化的落後,才導致了大國被小國欺侮,大國挨小國打的可恥現實。
他們幻想中國人的腦袋在外人飛機大炮的狠狠轟炸下能“開竅”——拋棄嚴重束縛民族手腳、智慧的封建專制,真正接受文明和科學。因此,這部分中國人勒緊褲帶支援抗戰,要比國內大後方人民傾囊支援抗戰,要多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接受他們經濟支援的國民政府,必須保證國內政治上的民主與自由。因此,一但國內政治集團間出現糾紛磨擦,華僑們總是感到痛心疾首,無情斥責,並以不給經濟支援相要挾,國民黨的幾次反共高潮,很快息鼓偃旗,與華僑的反對態度有直接關係。
鑑於這種情況,抗戰第一期,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了老子黨、家天下的臭架子,宣佈各黨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國內民主政治假象,這對海外華僑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他們明確宣言,掏盡腰包,支援國民政府抗戰,擁護蔣介石抗戰到底。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成立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蔣介石任主任委員。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五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大半,以後,凡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華僑都大力認購。1937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發行了六次救國公債共三十億元。華僑購買了十一億元,佔總數三分之一強。
由於蔣介石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並打著民主共和旗幟,海外華僑基本上都買他的帳。
國民政府之下,專門設立僑務委員會。蔣介石經常透過這個委員會向華僑求援要錢。華僑突擊性的捐款已解決了政府不少難題,但蔣介石苦於常年常月的戰費開支,便直接打電報給各地華僑組織,請求他們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個固定的捐款數,就像老闆給工人發工資一樣,每月都有。
蔣介石的電報說:“海外月捐,增加長期抗戰力量,所關至巨各地僑團務必努力促進,藉收實效。”
政府僑委會根據蔣介石指示,通電海外僑胞,請其推行常月捐。通電說:
我國長期作戰之基本條件,在於財力有源源不斷之
補充,而目前國內生產較厚之地,都被敵騎蹂躪,敵機
肆虐,損失重大,經濟建設,不免困難。我海外僑胞生
事較舒,既已熱烈輸將,邁卜式之高義,然每念前方將
士,前仆後繼,戰區民眾,顛沛流離,自當本匹夫有責
之心,再接彌勵,以爭取最後勝利之光榮。
海外僑胞竭盡全力,按月繳納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給國民政府發工資。
南洋諸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七百三十四萬元;
美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五十八萬三千元:
八年抗戰中,華僑捐款共計為:十三億二千二百五十三萬餘了
各地華僑匯兌的僑匯就更多了。
僑匯:即華僑以贍家費名義寄回國內的款項。它成為抗戰期間重慶政府財政經濟的重要支柱。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為:九十五億元以上。
美國華僑為了支援抗戰,竟將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匯回國內。1940年,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政府全年的戰費開支為十八億元。這一年,華僑的捐款和僑匯共為:十三億三千萬元。華僑承擔了絕大部分戰費開支。
華僑除捐款、認購公債和僑匯外,還捐助了大批軍需物資。
重慶政府宣佈:抗戰頭三年中,華僑捐獻飛機二百一十六架;救護車汽車一千餘輛;坦克二十三輛;其他如棉衣、麻袋、醫藥用品等無法計算。
重慶國民政府統計宣佈:從1937年到1941年底,國民政府的總收入為:二百二十六億元。其中華僑匯款為:五十三億元,相當於國府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將近國府軍費開支的二分之一。
國民政府對此評價:華僑龐大之外匯,對於祖國之抗戰,實予以巨大之助力。
華僑,您們那一顆愛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