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3/4頁)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和國。三個斯拉夫共和國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佔了蘇聯總人口的。五個中亞共和國烏茲別克、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佔總人口的。因此,斯拉夫共和國和中亞共和國加在一起,就佔了蘇聯總人口的,在土地面積上更佔了。三個位於高加索山脈的共和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擁有蘇聯總人口的,三個波羅的海共和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佔,與羅馬尼亞毗鄰的摩爾多瓦佔。俄羅斯民族散佈在其他14個共和國,在有些共和國,俄羅斯民族還佔人口的較大比例。
在某些共和國,聲勢浩大的民族主義運動早在80年代末就已開始,而到了1991年蘇聯徹底解體的時候,一場各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的浪潮就達到了高峰。這令一些分析家把蘇聯體制的終結首先歸結為民族主義強大作用的結果。照這種說法,只要戈爾巴喬夫在蘇聯體制中推行民主,長期受壓抑的民族主義就必然要求獨立,其最終歸宿只有一個:蘇聯體制終結。
這種解釋根本無法說明蘇聯垮臺的最重要的特徵:在俄羅斯,同時也在大多數剛剛從蘇聯之中獨立出來的國家,曾經存在的社會經濟體制都被拋棄了。雖然民族主義在蘇聯垮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上述觀點太過簡單化了。有人詳細分析過蘇聯歷史,認為:“並不是民族主義的存在……引發了崩潰”,而是“政權的衰落和事實上的崩潰,給了它們以脫離的機會”。我們認為,這種分析比那種認為民族主義必然導致蘇聯體制壽終正寢的觀點更加符合事實。
許多研究民族主義問題的專家認為,與通行的說法相反,民族主義並不是人類社會中的古老現象,它只是在最近兩個世紀才問世的。雖然民族、種族、宗教、部族、地區的認同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但民族國家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民族認同感、民族忠誠心、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權力觀念,則是現代的發展。正是資本主義時代,才催生了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工業化把人們從孤立的農村地區趕進大城市,發展起各種大眾交通工具,用市場關係的力量把廣大的地區連結成經濟實體。所有這些過程都使得人們走出早期的部落、種族、宗教和地方關係,融入更大的民族關係。
正如歷史學家羅納德·桑尼(Ronald Suny)所指出的,把蘇聯看成是一個在早已存在的、劃分嚴格的民族團體基礎上簡單地建立起來的體制是明顯的錯誤。蘇聯體制及其所帶來的快速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引發不同團體產生民族意識的關鍵。1918—1920年內戰以後,人口密集的廣大地區都控制在布林什維克手中,他們建立了一個由各個共和國聯合組成的蘇聯,每個共和國都具有自己的民族身份。雖然有些共和國是以早已存在的獨立國家為基礎,例如喬治亞,但另外一些卻從來沒有獨立過,例如亞塞拜然、白俄羅斯等。烏克蘭從1654年以來一直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哈薩克人則是遊牧式的部落群體。中亞各共和國的人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抱有更強烈的穆斯林認同感。
有些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城市,開始時住的大部分都是其他民族。例如,在白俄羅斯,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開始時都是猶太人、俄羅斯人和波蘭人。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革命前一直控制在俄羅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手中。烏克蘭人幾乎都是農民,儘管有些地主或官吏是俄羅斯人或波蘭人,有些商人是猶太人。然而,蘇聯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把這一切都改變了,至少在許多蘇維埃共和國中是如此。
在蘇聯大部分時期裡,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積極的鼓勵。每個共和國都具備民族國家的許多特徵(雖然沒有真正的政治主權),也擁有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制度。隨著快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化程序的加速,群眾文化素質、公共交通事業、民族認同感,在許多共和國中都有了發展。同時,俄羅斯人對蘇聯體制的操縱,來自莫斯科的隨意擺佈,少數民族人民要想成為體面的“俄羅斯人”就得遭受壓力,這日益招來民族怨恨,從而侵襲著蘇聯的肌體。在斯大林恐怖統治時期與斯大林一同進入墳墓以後,民族運動就開始日益抬頭,特別是在三個波羅的海共和國更是如此,這三個共和國都曾經在內戰時期有過主權國的經歷,只是到1940年才被蘇聯吸收進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民族主義(2)
當戈爾巴喬夫推行公開性和民主化政策時,這些本屬地下的民族運動就可以公開亮相了。但在不同的加盟共和國裡,民族運動採取的形式也不同,且最後的結果必然都是導致蘇聯國家的分崩離析。在少數幾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