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花關索認父傳》中還有個情節也大悖於中國古代主流社會的道德觀念,那就是在“孝”的問題上江湖藝人所提出的挑戰。花關索長大成人後英勇非常,並有一身好武藝。當他到荊州來認父親關羽之前,已經為父親立了一個大功——為關羽追回了丟失的胭脂馬(即《三國志演義》中所說的赤兔馬)。可是因為花關索來歷不明,關羽不肯認他這個兒子,騎上胭脂馬便走,於是性格暴烈的關索“怒生嗔”,和他父親翻了臉:
看你今朝哪裡去,如何不認自家人。好生今日認兒子,做個遮槍付劍人。若是言聲言不認,橫山落草做強人。投了六國曹丞相,領其干戈動戰爭。來打興劉鐵腳寨,拿捉官員五虎人。
這段唱詞中,關索竟聲言,如果關羽不認他,他就要投靠曹操,再起刀兵來捉拿關羽等屬於劉備一方的五虎上將。這是大逆不孝的。“孝”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上下一致認同的倫理觀念,在下位的農民也與統治階級一樣重視孝道。佛教初傳入時,因為不敬父母不講孝道,很難在中國傳播,後來中國化的佛教也不能不修改其教義以適合中國的國情,大肆張揚目蓮僧救母的故事。曹操何嘗是孝子,但他卻可以以“不孝”的罪名殺掉孔子的後裔孔融。皇權專制社會這裡的皇權專制社會就是指我們通常說的封建社會。用“封建”來定義秦始皇以後的中國社會是不符合實際的。詳見後記。裡,就統治者實際利益來說,他們最重視的倫理道德應該是臣下們對皇帝的“忠”,然而,他們不說“以忠治天下”,這是他們的聰明處。他們說“以孝治天下”,就因為“孝”的覆蓋面更大,並且是能夠被全體老百姓認同的,因為孝是維護宗法制度最重要的道德觀念。而《花關索認父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孝”提出挑戰,這種思想意識是超出主流社會所允許的範圍的。用“民間思想”很難對這種現象加以說明,因為以宗法農民為主體的民間,對孝道不僅不會背棄,往往比統治集團中的人們更虔誠。《花關索認父傳》中對“孝”的態度,只能是無家無業的遊民才會有。《三國志演義》一個較早的本子《三國志傳》中,刪去了關索威脅其父要挑起戰爭的情節,當關羽拒絕認他時,他只是哭昏於地,痛不欲生,這才符合社會的主流意識。後來的本子則乾脆刪去了關索這個人物,因為與他有關的故事許多都與主流社會意識相左,不好處理,修改者才採取這種斷然措施,一了百了。
又如,元明之間江湖藝人所撰的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劇中寫到亡命江湖的關羽與賣肉的屠戶張飛相識之後,在街頭又碰到長相奇異的劉備,於是便邀請他一起飲酒。酒後劉備醉臥,有赤練蛇在他的七竅中穿來穿去。關羽對張飛說:
兄弟也!你不知道。這是蛇鑽七竅,此人將來必貴也。等他醒時,不問年紀大小,拜他為兄,你意下如何?
只是因為劉備“將來必貴”,為了沾他點光,也不管他的年齡大小,便拜之為兄的做法,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在有權有錢的人群中,還是在平民百姓當中,都會被認為是醜惡的勢利眼的作風。也許社會上有些人持這種想法或實際上這樣去做,但他們為了與主流輿論保持一致,也決不會公開地承認和張揚。此劇的作者則不僅對此大加張揚,毫不以為非;而且讓它從後世被尊為“武聖人”的關羽的口中說出,真是對關帝聖君的褻瀆。這種思想意識與這樣不講究文飾的作風,是傳統社會里具有一定角色位置的人們所不能為或不敢為的;它只能出於在公開的社會秩序中喪失了一切,已經沒有了角色位置和角色意識的遊民群體。因為,他們目前關心的只是生存。
有些研究者也發覺了這些情節的古怪,但是不能對它做出合理的解釋。只是說民間藝人“常會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而不知道這些藝人的想法是與他們的獨特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經歷聯絡在一起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個道理,雖然人們談得少了,但它還是萬古長新的道理。這些問題,後面還要詳加論證,這裡只是提個頭兒。
家破才能造反:論遊民意識的存在(3)
這僅僅是兩三個比較特殊的例子,還有許多常見的問題。例如,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武俠小說風靡全國,特別是香港作家金庸的作品在大陸擁有極其廣泛的讀者群。上起高階官員、高階知識分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愛不釋手。數學家華羅庚把武俠小說譽為“成年人的童話”。此語“一錘定音”,為武俠小說爭得了合法的地位。武俠小說流行以後,“江湖”一詞便活躍在人們的口頭。其實自先秦就有“相忘於江湖”之喻,《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