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樣的地區聯合組織,每個州設有一個選舉產生的政治權利機構,稱為Tetarch,這四個“州”又聯合產生一個特薩利亞的“聯邦政府”,稱為Koinon,首席行政官稱為Tagus,,是不限資格地從諸城市中互選出來。“州”的Tetarch和聯邦的Tagus的職能主要是軍事上的,各城市各別獨立治理它的內政。自治州的Tetarchs是常設機構,Tagus看來唯有在緊急情況下才選舉出來統率“聯邦”軍隊。所謂“內政”,其實也十分簡單。因為特薩利亞除農奴制土地貴族而外沒有什麼工商業,獨立的自由小農人數也少。鎮壓農奴(“珀涅斯泰”)和邊區居民的反叛顯然是建立“州”和“聯邦”機構的主要目的,不過在有了這些機構之後,特薩利亞的軍威也曾在不同時期震懾過它的鄰邦。
特薩利亞的政治權力似乎基本上限於貴族,貴族又並非集合居住於一個城市,而是分散據有各自的小城市和城堡的。它的重要的城市有拉利薩(Larissa)和克拉龍(Cranon)。它的軍隊是貴族的騎士軍,在馬蹬沒有發明以前①,騎士在重灌步兵面前不是決勝的兵種。它長期來一直處於領有農奴的貴族的專政之下,內部等級森嚴,直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公元前4世紀後期),某些特薩利亞城市的分居平民(Demos)還不許涉足於政治集合場所。所以,這個希臘本土領土最廣的“大國”,在希臘史上所起的作用不大,波斯軍侵入的時候,它首舉降旗,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的時候,特薩利亞的騎兵是亞歷山大遠征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 馬蹬的利用,無論在中國或歐洲,都已經在中世紀了。沒有馬蹬的騎兵,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騎兵,威力在於“騎射”,不能作馬上白刃戰,所以抵不過帶甲、持盾、持矛集團作戰的“重灌步兵”。
看來特薩利亞確實是一個領土國家而不是一個城邦。它的政制的某些方面確實受到了城邦的影響,例如王政的消失,貴族階級的聯合,貴族階級內部的某種民主慣例等等。不僅如此,根據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資料,特薩利亞的主要城市拉利薩後來也有城市公民和城市公民民選行政官員的制度,這大概已是比較晚期的現象。拉利薩和克拉龍二城實際上從來是廣闊的特薩利亞領土國家的政治中心,是特薩利亞各地貴族所組成聯邦的都城,而不是以其本身為主體的“城市國家”。一個聯邦的都城的城市管理採取某種“城市自治”的形式,而不像我國的歷代皇朝把都城的城市管理交給帝國的官吏(如清代的“九門提督”),在後世的西方諸國是常例。歷史地說,這是城邦制度的流風餘韻,特薩利亞的拉利薩市的制度,也許是這種現象的第一個例子。
雅典的統一運動
後來成為希臘文明中心的雅典,興起的時間比科林斯、斯巴達都晚,留下來的史料較多,研究的也比較詳細,它的演變為城邦的過程比較典型,分別在本章與次章加以介紹。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只相當於我國縱橫百里的一個大縣,然而在古希臘的條件下,這已是有內陸縱深的一個地區了。它分割成為幾個小平原(馬拉松平原、埃琉西斯Eleusis平原和雅典平原)和幾個山區,最南端的勞裡翁(Laurium)山區在古典時期有著名的銀礦。後期邁錫尼時代,阿提卡密佈著小巴西琉斯的城堡,其中雅典和埃琉西斯長期間彼此敵對,築著長城互相防衛。這個地區成為希臘最傑出的城邦,第一個步驟是歷史上著名的統一運動(Synoe Kismos)。
統一運動的實質是阿提卡境內各獨立城市(或城堡)全部撤消其獨立性,把分散的政治權力集中到雅典一個城市中來。傳統把這一歷史任務的完成歸功於有勇有謀的提秀斯王(Theseus,參看普魯塔克:《提秀斯傳》),後來史家則對之作了比較切實的解釋。他們認為,所謂統一運動實際是雅典以外各城市(或城堡)的貴族集中住到雅典城來,組成阿提卡的貴族議事會,統治整個阿提卡地區,而且這件事情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開始是少數幾個城堡的貴族集中雅典,向雅典集中的城堡逐步增加,最後與雅典長期敵對的埃琉西斯也合併進來,統一運動才告完成。多里安人入侵時代,阿提卡地區始終未被侵入,這已為史家所公認,據此,我們也許可以推測,多里安人入侵也促成了阿提卡的統一運動。古希臘史家斯特累波(Strabo)說,雅典王梅朗淑(Melanthos)之子科德羅斯(Codrus)在抵禦多里安人入侵的戰爭中陣亡(參看吳壽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