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團,原因在哪裡?原因在語言上。下面是夏的語言:
禹,啟
太康,中康,相,少康,
予,槐,芝,洩,不降,扃,廑,
孔甲,皋,發,履祭。
禹,啟為一組,禹是崇拜,啟是禹崇拜氏族。就是啟這1支氏族被後人尊為夏朝。禹的時間跨度太大。那麼啟的時間呢?啟的時間從禹崇拜進入伊洛算起。啟後面有4個名字:太康,中康,相,少康。這4個名字是典型的古漢語,商語。可知,啟的分支後代接受古漢語,作了唐氏族的依附。可是,下面的名字:予,槐,芝,洩,不降,扃,廑,顯然是夏方言。幾千年來,尋找夏語言,找得好苦。夏語言原來在這裡。原來不甘心依附的夏人退出伊洛,遷徙向古漢語影響不到的地方,遷徙以後的啟氏族叫作後啟。這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千年。公元前2千年,古漢語已經普及到渭河。可知,夏人更向西遷徙到了渭河以西。以後呢?古書說,在“巴”的地方,有夏後啟。夏後啟在巫祠時期,而同時代的唐已經是氏族國,可知已經很落後了。
有意思的是最後幾個名字:孔甲,皋,發,履祭。這4個名字似曾面熟,這是混合了古漢語的夏方言。履祭是最後1個名字。履祭以後進入部落時代,改變為姓氏傳代,分支傳代就結束了。對於夏譜,本書作者作了這樣的探索。事實是怎樣的呢?
讀者,請想一想,1支曾經輝煌的氏族從依附到反叛,是何等的大事,古書競沒有記載?在唐氏族國時期,1支氏族,自己稱作啟,周方言稱作夏,那麼從唐方面,從古漢語方面稱作夏還是稱作啟?古漢語有個羌,對於羌的記載很多,原來,夏的名字在古漢語叫作羌。
夏是被商滅亡的,商又是被周滅亡的,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是中華人內部的事情。但是,周人不這樣看,周人認為周滅商是國與國的鬥爭。夏是周隔代的盟軍(或祖先)。周人的思想很影響後人的歷史觀。在周滅商的背景下,周人認為自己是當然的主人,夏也是當然的主人,商不是。由此可知,這堯舜禹傳代是周人加到夏的頭上,是周人的“抄作”。周人的抄作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周人的愛國主義還表現在作歷史不使用古漢語而是使用周方言。在今天,周人的愛國主義受到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的批判,臉上一定感到了不光彩。
史記&;#8226;夏本紀
夏是一個巫祠的名字。已經作了討論。關於夏的歷史,記載在夏本紀裡。這一篇將史記的記載介紹給讀者,文中的原注是唐,宋的史家所做。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可知司馬遷作過禹本紀,今本的史記,夏本紀不是司馬遷史記的原名。
(注:在史記書中,本紀相當今天的首領和政權,如:五帝本紀,禹本紀,殷本紀。說夏本紀不一定是司馬遷的意思。夏史始創於尚書。本書認為,司馬遷不一定採用尚書的夏史。史記的歷史順序是:神農——五帝——堯舜禹——殷……。夏史是禹的延續。本書探索的歷史順序是:在公元前4千年進入巫祠時代,形成伊洛和古河道兩個中心。公元前2500年唐氏族進入伊洛。伊洛的巫祠時代結束。在伊洛的巫祠時代,並不是統一的巫祠中心,而是多個巫祠並立的局面。豫西山地有薄,濟,溈汭有夏,啟,洛河有萯,嚳。伊洛的人口成分有土著的伏羲人,來自山西的夏人,來自東方的禹崇拜氏族,來自洛河的周祖先。公元前2500年以後,伏羲退向黃淮,叫作太昊。夏人退向山西,留下夏墟遺址。禹氏族向西遷徙,叫作夏後啟。依附於唐氏族國的人口稱作羌。)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原注,禹本文山郡廣袤縣人,生於石紐。茂州文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廣袤,隋改文川。)
禹生於石紐,據說,石紐這個地方今天有一個大禹研究會。直到今天對禹的起源,出處都不知道。禹字沒有別的解。成了大禹的專用語。禹崇拜象女媧那樣,廣泛流傳,超出了起源氏族,這樣禹的出生地就丟失了。禹的起源地區在東山經,大汶口,唐宋人卻認為在渭河西。唐宋人的認識應當重視。古都西安從秦時的臨潼,咸陽,秦的發育算起,到唐時的長安,不少於三千年。秦人看天下,以渭河為中心。禹起源於渭河西的認識流傳到唐宋時。
在今天,瞭解一位名人,名氣固然重要,名人的出身(成長環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