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筆錢全部用來買雜誌。由於這本雜誌發行量不是很大,為了能買到每期雜誌,李想幾乎跑遍了石家莊的報攤和郵局。雜誌讓李想如痴如醉,他突然發覺電腦就是自己的最愛,年少的李想第一次有了自己朦朧的方向。
第二章 行動派的天才(4)
李想懇求媽媽給他買一臺電腦,但遭到媽媽的拒絕。媽媽說李想用心不專左一錘子右一榔頭。媽媽的話刺激了李想,他決定證明自己的決心和能力。從那以後,他一直堅持學習電腦知識,打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初中畢業那年,他還在一家電腦雜誌上發表了文章。
李想的表現終於讓父母相信了兒子的決心,他們花了8000多元給李想買了一臺電腦,鼓勵他說:“你一定行的!”但有了電腦之後,李想一開始竟然是在玩遊戲。父母雖然很著急,但並沒有立即斥責或制止他,他們裝作不知道,暗中觀察他是否有自制力。
兒子沒有讓他們失望,沒過多久,李想就不再玩遊戲了。其實,玩遊戲也是一個學習的必經過程,幾個月後,李想對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就非常熟悉了。他還大量投稿,稿費每月有1000多元,比母親的工資還高。寫作讓李想有了成就感,但他很快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時候懂電腦的人很少,想要學習新知識,必須到一些專業的電腦網站。李想每天只能撥長途上網,每月辛苦掙來的稿費換來的也只是每天10到20分鐘的上網時間,但李想進步神速。
後來,燕趙資訊港開通了,李想迷上了做主頁。由於他的努力,他在燕趙資訊港做的主頁訪問量一直都在前三名。可年輕的李想並不滿足,他開始琢磨建一個網站,那樣就可以提供更大的平臺,會有更多喜歡IT的網友來交流。
高二時發現賺的錢還不夠,就不斷的給雜誌寫稿,像《電腦報》、《計算機世界》、《中國計算機報》到處有李想發表的文章。那時一個月光寫稿就可以賺2000多塊錢,一方面自己可以接觸很多硬體,另一方面寫稿能把錢賺回來,所以他在拼命寫。
高三時有了網際網路,開始上網。因為自己的產稿量非常大,所以有個人網站時類似現在的部落格,每天把他把自己接觸到的國外產品資訊更新上來。當時李想的個人網站只做了一個月,日訪問量就過萬。留給李想印象較深的有兩點是:電腦3G晶片非常火,很多生產廠家給他寄樣品測試,而他自己也經常到市場轉。有一家公司叫技嘉,在中國賣的顯示卡晶片是假的,李想毫不猶豫地在網站上曝光了。緊接著技嘉便在中國停掉了所有顯示卡的銷售,他們的人過來找李想時發現他還在上高三。中學六年,李想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給了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它們就是為我而發明的”。要轉遍石家莊所有的郵局去買一張軟體,整夜呆在電腦前搭建自己的網上王國。白天在課堂上不願同老師同學分享的觀點,晚上在網際網路上可以敞開自由地表達、遭遇到強烈地碰撞,在爭執或者認同中被不斷記錄、被不斷成就。“新東西都是在網際網路上學到的,傳統的教育被拋開了。”李想說。
不僅僅是李想對電腦痴迷,說起以網路創業起家的大人物,都不乏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保有對網際網路和電腦無比痴狂的愛。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也是其中一位。楊致遠和他的搭檔在一輛學校拖車上成立了一間小型辦公室。恰在這時他們迷上了網際網路。每天,他們有數小時泡在網上,分別將自己喜歡的資訊連結在一起,上面有各種東西,如科研專案、網球比賽資訊等。雅虎就從這裡發展起來。開始時他們各自獨立地建立自己的網頁,只是偶爾對彼此的內容感興趣才互相參考,漸漸地他們連結的資訊越來越廣,他們倆的網頁也就放在了一起,統稱為“傑裡全球資訊網嚮導”,“傑裡”是楊致遠的英文名。蒐集的網站越來越多,兩人就分類。每個目錄又容不下時,再細分成子目錄,這種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傳統。不久,他們的網站招來了許多使用者。人們紛紛反饋資訊,還附上建設性意見,使內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這麼多外來的回應,我們就不會繼續下去,更不會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兩人忙得連吃飯、睡覺都成了奢侈,學業也扔在了一邊,他們開始著手網站的商品化。
第二章 行動派的天才(5)
楊致遠和費羅翻著韋氏詞典,為他們的“產品”編造的名字。其中“Ya”取自楊致遠的姓,他們曾設想過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間,他們想到了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