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兵大隊人馬已經出發,國內空虛,便率領二千餘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錫蘭都城,活捉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搶劫鄭和船隊的錫蘭兵聞訊後,還軍自救,又被鄭和等打得落荒而逃。後來,鄭和將亞烈苦奈兒等帶回國,獻俘於朝,朱棣寬大為懷,將他們都釋放回國了。
一、鄭和(2)
永樂十一年(1413)十月(?)至永樂十三年(1415)八月,鄭和進行了第四次遠航。先後到達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柯枝、古裡、溜山(馬爾地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Ormuz);加異勒、彭亨(馬來西亞彭亨)、急蘭丹(馬來西亞之吉蘭丹)、阿魯(蘇門答臘島中部偏西)、南渤利(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在蘇門答臘,打了有些令人遺憾的一仗。關於這場戰鬥,史料記載說法不一,《明史·鄭和本傳》載謂:蘇門答臘的前偽王子蘇幹剌,陰謀推翻國王,自己上臺執政,他很恨鄭和沒有贈給他物品,便率兵攻擊。鄭和力戰,在蘇門答臘島西北角的喃渤利,生擒了蘇幹剌及其妻子。朱棣對這次下“西洋”,也十分高興,給將士不少獎賞。鄭和的這次航行,越過印度以西,到達波斯灣。
鄭和第五次航行,在永樂十五年(1417)五月至永樂十七年(1419)八月。先後到達占城、古裡、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南巫裡、彭亨、錫蘭山、溜山、南渤利、阿丹(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亞丁)、麻林(肯亞馬林迪)、忽魯謨斯、柯枝;沙裡灣泥(印度半島南部東岸)、木骨都束(索馬利亞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馬利亞布臘瓦)、剌撒(亞丁和佐法爾之間)。此次航行到達了遙遠的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一帶。鄭和返航時,滿剌加、忽魯謨斯,古裡等十九國的朝貢使者偕行,增強了明朝與這些國家的聯絡。鄭和還帶回了不少珍禽異獸,如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駝雞等。
永樂十九年(1421)春天,鄭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歸來。這次遠航的目的之一,是把忽魯謨斯各國使臣送回本國。所經之地,有占城、暹羅、滿剌加、蘇門答臘、榜葛剌、失剌思、古裡、西洋瑣裡、祖法兒、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國。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在福建
鑄此大鐘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開始於宣德六年(1431)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七月歸來,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經十年。這十年間,朝中政局為之一變。朱棣死後,鄭和失去了靠山,雖未受到迫害,卻只能在南京守備任內度過寂寞的歲月。但是,在仁宗朱高熾掌權一年即去世後,繼任的皇帝宣宗朱瞻基,登位幾年後,海外諸國還未來朝貢,他認為這未免有損國威,便想起了先朝老太監鄭和,命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這次航行,鄭和帶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生、鐵錨、木、搭材等匠,以及水手、民稍人等,共二萬七千五百五十員名[6]。這次航行,從南京下關龍灣開船,經過兩個多月,抵達福建長樂港,在這裡停了很久,才開船駛向遠洋。先後到了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古裡、忽魯謨斯等十七國。他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裡國時,適逢該國派人到###教聖地麥加朝聖,鄭和派了七名翻譯同往,來回一年。鄭和回國時,偕蘇門答臘等十國使節至京,進行友好訪問。
鄭和七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所到之處,不下三十七國,南至爪哇,北抵麥加,西達赤道之南的非洲東岸。他是頭一個非洲赤道以東海岸的發現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地亞士、哥倫布、達伽馬在驚濤駭浪中冒險航行,都比鄭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八十年至九十年以上。鄭和是世界航海史上傑出的先驅者。鄭和的艦隊,給南洋各國和印度洋諸國帶去大量金銀、錢幣、絲綢、瓷器、鐵器、銅器,同時也給中國帶回各國的特產,包括奇珍異寶、香料、染料等。一些花木,如海棠花,以及西域畫,也帶回國內[7]。凡此種種,都使當時的中國人大開眼界,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
當然,鄭和所進行的貿易是朝貢貿易,並非近代意義上純商業性的貿易,主要意在揚國威,搜求價格昂貴的消費品。因此,七下“西洋”的耗費,也是驚人的,有條史料說:“三保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萬餘歸。”[8]那麼,鄭和花去的航海費用,近六百萬兩銀子。但是,據已故明代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研究,從洪武二十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明朝生產的白銀總量,共約三千萬兩,[9]下西洋竟用去六百萬兩!這對明王朝來說,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