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等沉重的財政負擔!所以這種政治泡沫,註定不可能持久。也惟其如此,後來至成化間,“朝廷好寶玩”,宦官中有人討好皇帝,說宣德時三保太監下西洋,“所獲無算”,皇帝心動,遂派了一個宦官到兵部去查當年鄭和的航海檔案,車駕郎中劉大夏找到這批檔案後,卻偷偷藏起來,對兵部尚書項忠說:“三保下西洋時,所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亦以萬計,縱得珍寶,於國何益?此大臣所當切諫。舊案雖在,亦當毀之,以拔其根[10]。”其他大臣也紛紛上疏反對,憲宗朱見深終鄭和墓於打消了重下“西洋”的念頭。到了萬曆時,有人竟將沿海的“寇盜復起”,也歸罪到鄭和下“西洋”引出來的結果[11],那是荒謬不值一駁的。
一、鄭和(3)
鄭和死於何時何地,歷來有爭議。從明天順元年的《非司庵香火聖像記》一文看來,鄭和死於第七次下西洋的歸國途中,即宣德八年(1433),在古裡(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Calicut)。
二、王彥
明朝宦官禍國,在歷史上是很突出的。明朝對宦官的信用,雖然在洪武年間已一再出現,但開始全面地、放手地使用宦官,則是在永樂年間。明成祖信任、重用宦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有些宦官在“靖難”時曾立下軍功,幫助了他篡位開國,所以《明史·宦官傳》之序中,說“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由此看來,狗兒是屢立軍功,並因此“得幸”的一個代表人物。但是,在《明史·宦官傳》中,沒有他的傳。他的名字見於“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這一句,但無事蹟記載。在尹守衡《明史竊》的《宦官傳》中,有“當靖難初,內官將兵者數人,有狗兒最敢先登……(永樂)八年,都督譚青等營內,有內官王安、王彥、三保、脫脫;彥即狗兒,靖難後所賜名也。”但亦無具體事蹟記載。焦《國朝獻徵錄》之《寺人》,有一些《明史》無傳的宦官的小傳,但亦無狗兒的傳。一個這樣重要的人物,而史籍缺載,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原因在哪裡?史家各有揣測。但因此事不屬本文範圍,故這裡不涉及。下面僅就我們所看到的有關資料,勾勒一個王彥的小傳,暫補空缺。
王彥(1372?—1445),原名王狗兒,永樂時,成祖賜名王彥。尚寶監太監。建州松花江人,女真族。其父薩理蠻在明初率部屬歸附明太祖,並從徵有功。王彥則侍從燕王於藩邸。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王彥常在軍中擔任前鋒,屢立戰功。如建文二年(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