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壯觀嗎?假使我們有幸成為聖人的弟子,得以飫(音yù,飽也)聞聖道,體悟最高的智慧;那麼,世間的許多俗學、俗論,還能再讓我們著迷嗎?“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見過最壯麗的景觀,聽過最高明的哲理,眼界自然不凡了。
孟子卷·論教育(6)
要研習聖道,就必須體會聖道是有本有源,廣遠無窮的。孟子先以觀水為喻,又以日、月之光來比方。大海之所以有浩渺的煙波、洶湧的濤瀾,是因為大海本身的深廣無涯所使然。因此孟子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由波瀾之壯觀,可以想見本體之深廣。同樣的道理,只要能容納光線的縫隙,日、月之光都能照到。仔細觀察縫隙中的光,而日、月之明為其本體也就可想而知了。然則,我們研究聖道,是否也應具備觀大海、觀日月的眼光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如何研習聖道呢?孟子進而提醒世人必須腳踏實地,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把聖道的全體大用深細體悟,必須如此,才能夠登上聖道的頂峰,達到高遠的境界。因此孟子指點學者要取法於流水,(新浪讀書獨家首發)盈科而進,細密踏實,以體現聖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成章不達”。對於聖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力求“成章”,換言之,就是對每一階段所學的內容要蓄積深厚,求其文理成就卓然可觀。如此精熟所學,就是“達”。一旦對於聖道的全體大用無不通達,於是“志於道”的理想也就實現了。
盈科而後進,是流水的標準;成章而後達,是求學的標準。
(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①,欲其自得之也②。自得之,則居之安③;居之安,則資之深④;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一四)
章旨
孟子闡發為學之道,在於自得,以達左右逢源的境界。
註釋
①深造之以道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斷研究進取。造,詣、至。道,事物的道理。朱熹《孟子集註》:“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之,所學的道理。下文各“之”字的意思與此相同。
②欲其自得之也要讓他自己體驗道理而有所得。
③居之安所學的道理居處於心中,安固而不疑惑。
④資之深可憑藉使用的道理深遠無盡。資,憑藉。
⑤取之左右逢其原拿身邊周遭的事理來印證,都能遇到其根源。朱熹《孟子集註》:“左右,身之兩旁,言至近而非一處也。”逢,值、遇。原,源也,本源。
析論
孟子“深造自得”的闡述,應該就是他自己為學的深刻體驗。對於本章的內容,我們若能切實理解,而又身體力行,那麼無論鑽研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種學問,都能有得心應手、觸類旁通、精進不已的樂趣。
我們每天鍥而不捨地探研某一學問,就是“深造”。只要是學問,就一定有其原理、方法,按照學問的原理、方法去鑽研,就是“以道”。針對某一學問“深造之以道”,經過長時期的積累、精熟,自然對於此一學問的本、末、精、粗瞭然於胸;甚至還能更上層樓,發展出高明的研究成果呢!這就是“自得之”。
“自得之”之後,就能:(1)“居之安”,所學自然融入生命,信心十足,安固而無所疑惑。(2)“資之深”,所學深遠無盡,能有深厚的憑藉,轉相貫通而不窮。(3)“取之左右逢其原”,所學本體深厚,源遠流長,能隨宜觸發,以身邊周遭的事理來印證學理的源頭。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一個博學的學者,須把那專門的智識消化了,並且和他的人生觀察聯絡起來,才能夠用平易簡明的語句把這專門智識貢獻出來。”(《生活的藝術·論幽默感》)能用平易簡明的言辭和例證,闡說深奧難懂的道理,或許就是得心應手、觸類旁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吧!
(四)
孟子曰:“有為者①,闢若②掘井。掘井九仞③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二九)
章旨
孟子勉人為學,不達標準,絕不半途而廢,否則猶為未學。
註釋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孟子卷·論教育(7)
①有為者要有所作為。者,助詞。
②闢若譬如。闢,音pì,譬也。若,如。
③仞古制八尺為仞。
析論
從事任何有意義的工作,都必須秉持著一貫的恆心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