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鞍鋼憲法的新詮釋就是這類以理想化的態度看待過往經驗的一個突出事例。
一、
談起鞍鋼憲法,人們自然就聯想到那個「兩參一改三結合」。從60年代初開始,鞍鋼憲法已和「兩參一改三結合」緊緊聯絡在一起,然而「兩參一改三結合」並非由鞍鋼首創,早在1958年大躍進初起階段,鞍鋼以外的其它城市的若干企業就已經初步「創造」出這個經驗,並於1958年12月形成「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正式表述。1960年3月,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將「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概念賦予鞍鋼,並把鞍鋼在大躍進期間實行的以政治掛帥為核心內容的一套做法譽為「鞍鋼憲法」,這才使得鞍鋼獲得「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發明權,從而被認為是毛澤東找到了一條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的批示使鞍鋼憲法聲名遠揚,但那幾個最先發明「兩參一改」的企業則早已被人們遺忘。今天研究鞍鋼憲法和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的海內外學者又何嘗知道,在他們的書齋生命力持久的「兩參一改」,當年卻是由一個百餘人的公私合營的濟南小廠──成記麵粉廠最先創造出來的。當時該廠還有另外一項創造──由老工人王學銳製成的小麥脫皮機的經驗,與「兩參一改」合稱為「兩項經驗」。
由濟南成記麵粉廠最先產生的「兩參一改」,原先主要是一個精簡幹部、提高生產效率的措施。成記麵粉廠原有幹部、職工共138人,開展「兩參一改」後,取消了所有脫產幹部,全廠幹部職工人數也被精簡為119人。該廠的「兩參一改」具有十分質樸的特色,幹部參加生產僅是做生產輔助性勞動,幹部下車間勞動主要是頂替那些請病事假的工人。此舉僅是著眼於提高生產效率,並沒有被上升到「縮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的高層次,更沒有人已意識到這個由他們創造的新經驗不久將被視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新模式。
成記麵粉廠的「兩參一改」被推出後,很快,陝西慶華工具廠的「兩參一改」經驗也問世了。與只有百餘人的濟南成記麵粉廠不同,慶華工具廠是一個大型國營企業,該廠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至1958年,仍有蘇聯專家在該廠工作。慶華工具廠推出的「兩參一改」不再是成記麵粉廠的幹部頂班勞動一類低層次的「生產中心主義」,而是破除了在產品質量上的「右傾」觀點,大膽地向蘇聯專家確立的工藝流程開刀,從而煥發出「破除迷信,敢想敢幹」的時代精神,與大躍進的主旋律完全結合了起來。
陝西慶華工具廠對「兩參一改」的充實和發展,使得這個先進經驗日趨成熟。到了1958年12月,「兩參一改」已正式上升到「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更高層次,首先貫徹這項經驗的是重慶長江電工廠。從1958年上半年開始,重慶長江電工廠就開始推行「兩參一改」,至11月,廠黨委根據放出的30;700多條建議和意見,制訂了「徹底推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案」。其主旨是全面落實幹部參加生產的措施,將原先佔全廠職工總數8%的幹部下降到3%。
從濟南一個百餘人的公私合營小廠孕育出的「兩參一改」,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展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兩參一改三結合」,事實證明,它是毛的主觀理念強力引導和催生的產物。1958年,毛號召政治掛帥、破除迷信,兩條腿走路。同年,在毛的推動下,全國各大中企業全部廢棄一長制,改行「黨委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在工廠管理方面,則是大破蘇聯專家確定的生產工藝流程,用群眾運動的方式組織生產。一個「兩參一改三結合」,一個「黨委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就成了毛對蘇聯模式的突破,正因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具有如此鮮明的毛的個性色彩,蘇聯方面立即表現出不快和排斥。
蘇聯專家對大躍進期間工人技術革新的¤值極表懷疑,陝西某廠工人在短期間提出幾十萬條合理化建議,蘇聯專家無動於衷,甚至「捂起耳朵直搖頭」,他們認為中國工人的合理化建議大多是為提而提,流於形式。蘇聯專家根本不相信,中國工人自行檢驗產品可以保證產品質量,他們對中國報紙上宣傳的「提高工效幾萬倍」更是嗤之以。
蘇聯專家和在華的蘇聯人對中國方面賦予「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巨大意義也極不以為然,他們根本不認為此舉有助於消除「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針對蘇聯專家的懷疑與指責,有關部門進行了檢討,得出的結論是:專家的思想偏差和中國同志「對專家的政治工作沒有政治掛帥有關係」。饒有意味的是,大躍進時期,在鞍鋼的蘇聯專家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