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磨”做飯法;
遼寧省撫順市的“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其工藝特點是,“用土超聲波使油水乳化”;
湖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飯法”;
四川省邛崍縣、莆江縣的“火米(蒸穀子)增量法”、“三開一煮法”;
武漢市的“蒸米做飯法”;
重慶市的“冷水發飯法”;
蘭州市的“水發麵蒸饃法”;
西安市的“純面增量法”、和“碗蒸饃增量法”;
河南省魯山縣的“煮後幹磨燙麵增量法”;
……
各地創造出的“糧食食用增量法”五花八門。雖然在1959年廬山會議前中央曾向全國批轉過遼寧省黑山縣的經驗,但在批判彭、黃、張、周之後,這項工作就被擱置了下來,直到1960年3月,領導層才真正重視起糧食食用增量法這個新發明,開始在全國全面推廣。3月之後,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內蒙、江西、廣西、陝西、四川、遼寧和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採用增量法的伙食單位已高達50%至90%。'2'
推廣“食用增量法”是否表明領導層已經意識到全國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並準備採取相應的解救措施?檢討1960年頭幾個月領導層的政策舉措,卻無法形成上述判斷。事實是:北京認定全國糧食取得了大豐收,倉稟飽滿,不僅可供國內需求,還可用於出口換匯;同時,領導層相信節糧與豐收並不衝突,越是糧食大豐收,就越要節糧。由此,下一個問題自然就被提了出來,即領導層對1958年大躍進以來各地普遍發生的浮腫、非正常死亡、人員外流等現象,究竟有何反應?
(1)對浮腫病的反應
1958年大躍進運動興起後,各地有關浮腫病的內部通報,除了廬山會議後的幾個月,在大多數時間裡,一直保持著暢通狀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58年一年,就有河南、四川、雲南、甘肅、山東、湖南等6個省存在著浮腫病嚴重蔓延的情況。'3'。
1959年浮腫病在更大範圍加快蔓延。據零星資料統計:'4'
山東省荷澤地區:1959年入春以來,水腫(即浮腫)病人達72。7萬人,死亡1558人。
廣東省海南島:1959年7月,海口市與其它6個縣有浮腫病人4。3萬人。
至1960年,浮腫病已成為遍及全國城鄉的流行病症,4月中旬,僅湖北省水腫、乾瘦、婦女子宮脫落人數達35。9萬人。江蘇省浮腫人數達12。6萬人。6月,江蘇省浮腫、消瘦人數達89。2萬人。'5'
對於各地浮腫病蔓延的現象,各省及中央經過一段時間,方弄清發病原因。起先認為,是食用了不潔食物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而導致,後認為是食鹽過多而引起浮腫,最後才判定是營養不良導致浮腫。'6'北京要求各地解決群眾疾病問題,但一般不減免地方的糧食徵購任務。
(2)對人口外流的反應
1958年4月,山東、甘肅農民就開始大量流入內蒙河套地區。
到了1959年,大量外地農民開始流入北京、瀋陽、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4月,流入上海的人口已達數萬。據不完全統計:
河北省:外流人口28萬;
山東省:外流人口32萬,其中青壯年10萬人。'7'
1960年1至4月,無票乘火車的盲流農民達17萬人次,比1959年同期增加3倍,大部分來自魯、冀、豫。前往東北的佔60%,前往西北的佔20%,其它城市佔20%。同年1至6月,流入內蒙的盲流達60萬人,同期遼寧農民外流30萬人。'8'
對於農村人口外流,北京持明確反對的態度。195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於制止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其後,在各個交通樞紐普遍設立收容站。對於流入北京等大城市郊區的外流農民,可免糧票供應飯食,但需進行人員登記,其後一律遣返原籍。
(3)對經濟下滑嚴重影響對港副食品供應和出口供應的反應
1958年11月後,由於農副產品供應緊張,內地供港的副食品急劇減少。'9'北京對此的反應是,動員群眾少吃肉、蛋,1959年5月,國內城鄉市場基本已不供應豬肉、鮮蛋。在大城市,除保證特種供應外,將居民供應壓縮到最低限度,或停止供應,以全力支援出口。河南省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提出口號:國慶節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