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階級鬥爭來保證他的理想的推行。現在毛已不太關心那些使他頭疼的數字了,儘管眼下的特大困難令他有些消沉,但是他並沒有後退,而是「硬著頭皮頂住」。毛終於堅持到了經濟開始恢復的1962年下半年,在北戴河會議和八屆十中全會上發起了凌厲的反擊。
1962年12月,東北局經濟委員會根據十中全會精神召開了工業企業政治工作會議,提出每個企業都要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會議宣佈在困難時期有錯誤言行的工人佔工人總數的17%左右。現在,鞍鋼憲法的主旨已經按毛的最新思想轉化為更加突出強調階級鬥爭,具體導各企業進行階級鬥爭的組織就是按照毛的指示建立的政治部。
綜上所述,「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是毛主觀世界的產物,經由毛的強力推動,「兩參一改三結合」在1958年後的一段時期內成為中國工業化管理的一種新方法,毛期望以此來規劃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然而,遭到毛唾棄的馬鋼憲法並非資本主義的歪門邪道,它和鞍鋼憲法一樣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向重工業傾斜的生產管理方式,只是鞍鋼憲法已用「政治中心主義」代替了「技術中心主義」而更具主觀性。
大躍進期間的鞍鋼工人沒有爭取「經濟民主」的思想意識,「兩參一改三結合」與「經濟民主」不搭界,所謂「經濟民主」只是當今學人理念世界的產物,與當年鞍鋼工人無涉。時下某些學人從預設的立場出發,將自己的想象附麗於歷史,以某種理想化的態度來構築過去。按照這種思想邏輯,過往的年代的許多概念都會在「後現代」閃爍出光輝,因為只要抽去這些概念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特定內涵,再將其詩化,根本無須費力去「開掘」。這樣,毛時代的許多概念馬上就會熠熠生輝。順便說,大躍進年代與鞍鋼憲法相匹配的還有農業戰線的「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除了那個密植的「密」有待商榷,其它哪一項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所以,今天經某些學人演繹的、被認為是體現後現代「政治正確性」的「鞍鋼憲法」,只能是一個歷史名詞,它只存在於學人的書齋。幸歟?悲歟??本文基本資料來源於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心所藏中國當代史史料,謹致謝意。
11。高華:大饑荒中的“糧食食用增量法”與代食品
//。21c/plus/view。php?aid=44551
從1960年起的兩年多時間裡,在中國廣大地區先後開展了兩場與糧食問題有關的群眾運動:“糧食食用增量法”和代食品宣傳推廣運動。前者是在大饑荒已經蔓延,當政者仍確信糧食大豐收,由地方黨委和政府發起,並得到中央認可和支援的一場節糧運動。後者是中央已意識到大饑荒的現實性,但已無糧食用於賑災,因而主動發起的一場救災運動。對於這兩場和糧食危機有關的運動,國內外學術界在有關大饑荒的研究中均較少涉及,本文擬對這兩場運動的起因、過程和後果作出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確信糧食大豐收,“糧食食用增量法”登場
“先進燒飯法”或“糧食食用增量法”最先是由地方黨委和政府創造的。1959年5月,遼寧省黑山縣衛星公社三臺子管理區副業生產隊創造出將“玉米先蒸、後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報道稱,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麵後,“群眾紅光滿面,生產勁頭十足”。這個經驗經遼寧省委上報後,得到中央的肯定,並批轉全國。1960年1月,上海市川沙縣推出旨在提高“出飯率”的“先進燒飯法”,將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飯率”,從2斤提高到2斤8兩。同月,河南省創造出更具科學術語規範性的“糧食食用增量法”一詞。具體操作程式是,將原糧煮到六七分熟後,從湯水中撈出,再用水磨將原糧磨成糊狀,把酵母放在麵糊中,發酵後送入蒸籠蒸熟。其結果是,用傳統方法蒸饃,1斤面只能蒸出1斤饃,最多隻能蒸出2斤,採用增量法後,1斤面可蒸出5斤饃。河南同志興奮地將這種饃命名為“躍進饃”,他們甚至創作了一首歌謠,表達對“躍進饃”的喜愛:
“躍進饃真正好,
既頂飢又頂飽,
節約糧食營養多,
利國利民好處多。“'1'
川沙縣和河南省的經驗分別代表了以食米為主的南方和以食麵為主的北方的兩種不同的節糧方式。繼而,層出不窮的增量法紛紛問世,也都貼上了“營養多、易消化”的宣傳標籤。其中有:
北京市密雲縣的“燙麵”、“雙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