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2/4頁)
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金融機構破產時,政府的存款保險機構只賠付1000萬日元以內的本息,如果儲戶在同一金融機構內有多個賬戶將合併計算。也就是說,如果金融機構破產,儲戶可能失去限額以外的所有存款。
這一類似休克療法的銀行改革措施在日本引起了金融大動盪。
從2002年4月份開始,日本出現“存款大逃亡”的現象,日本銀行介面臨著新的挑戰。
無論是企事業單位存款,還是居民個人存款,都由定期的逃向活期、存在中小銀行或地方銀行的逃向大型金融集團、存入日資銀行的逃向外資銀行。據日本中央銀行的統計,截至2002年5月底,日本1000萬日元以上的定期存款餘額為93萬億日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2萬億日元,相當於一家大型銀行的全部存款餘額。
由於活期存款至少在目前有安全保證,所以儲戶紛紛將定期存款改為活期存款。為了保護存款的安全,東京都政府也被迫在2002年3月底之前,將萬億日元的財政收入中的大部分,從定期存款改為活期存款。儲戶為了保護自己存款的安全,只能選擇財務體制健全、盈利能力強、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產生破產風險的大型金融集團。而且,由於國際信貸評級機構不斷降低這些大金融集團的信用評級,他們擔心,儘管日本的幾大金融集團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型金融機構,但也同樣有破產風險。他們只好將資金轉向他們認為最安全的外資銀行,這導致日本國內信譽好的外資銀行的存款急劇增長。據日本中央銀行提供的資料,截至2002年5月底,外資銀行的存款餘額同比猛增60%,而日本大型金融集團今年的存款餘額同比卻只增長了6%至12%。
存款大逃亡使小泉面臨雙重考驗。要麼繼續對存款實施全額保護,延續“量的緩和”政策,放任金融機構呆壞賬緩慢惡化;要麼解除保護,加劇他們的破產危機。
也許小泉可以一意孤行,不顧重重阻力,但是,他卻不能不考慮由此給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可怕後果:更多的金融機構破產、更多的存款人失去保護、消費信心再受打壓。小泉政府能承受嗎?
如果說小泉的前任們因為缺乏面對財閥和政客壓力的勇氣的話,那麼面對日本90年代第四次全面的、最嚴重的一次衰退,小泉更多的壓力來自於“失去的十年”最後的挑戰。當然,面對經濟不景氣的挑戰,小泉也可以改弦更張,暫緩推行解除保護政策,乃至全面退回到存款全額保護的政策底線,以挽救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破產風險,避免加劇目前的不景氣,但是,人們對本國銀行的不信任感卻不是任何一個簡單的政策能挽救的。
小泉不得不妥協了。他已經指示日本金融廳研究新的措施,全額保護“結算性賬戶”的存款,避免引發連鎖性破產案。
2003年,為了穩定金融體系,日本政府把出現問題的銀行收為國有,作為銀行改革措施之一。2003年5月,日本政府宣佈對日本第5大銀行Resona Holdings提供援助,Resona銀行是2001年由大和銀行(Daiwa Bank)和旭日銀行(Asahi Bank)合併而成的,這家公司於5月17日公開承認其資本嚴重不足。在該訊息公佈後,日本政府表示將向這家銀行注入大約17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同時計劃收購該銀行的普通股,對其實施有效的控制。《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是:政府援助不是日本銀行業的特效藥。
沒有人否認,日本銀行業根本出路將是自由競爭而不是政府保護。但是,擁有鉅額不良貸款的日本銀行業,如果沒有政府保護靠什麼去競爭?
日本經濟改革就這樣陷於了一個怪圈:經濟不景氣使任何改革都難產,不改革經濟將更加不景氣。
日本金融界也在試圖尋找出路。2002年4月份,在日本本土“存款限額保護”政策推出的同時,隨著醞釀了兩年之久的金融機構大合併的完成,持續了十年的機構撤退在中國達到了高峰。
2002年4月份,日資銀行上海分行由巔峰時期的12家銳減至4家,有的則由分行降格為代表處。顯然,這與歐美銀行、臺資銀行大舉搶灘登陸的舉動顯得格格不入。
繼2000年上半年日本的金融界大刮重組之風以後,2002年以來,金融大重組再次掀起一個高潮。一是沒有進入大的金融集團的銀行開始重新尋找合併夥伴。大和銀行和朝日銀行已決定進行經營統合,明年秋天以前正式合併;屬於三井家族的櫻花銀行與住友家族的住友銀行合併成立了三井住友銀行,東京、三菱銀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