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企業成敗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對於成功的企業,你可以說是因為這個因素,也可以說是由於另外的因素。這也同時證明了案例並不是那麼可靠,真正可靠的是要透過你的頭腦進行連續、動態和全面的思考。
“沒有通用的商業原理”並不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宣揚不可知論。就像20世紀末流行起來的管理理論,《公司再造》這本書在封面上“大聲疾呼”:“忘掉你所知道的經營知識吧——它們大部分是錯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論調和言論都有其正確的部分。比如執行理論,你總不能說執行得好其實沒有用,你也不能說好的產品或者營銷策劃其實一文不值。
問題在於,經營企業總是非常具體的,不可能不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這些條件決定了企業可能的邊界,企業也必須在這些條件之間作出判斷。任何圖書為了自身的論述更能佔據有力的地位,無一例外地都對其限制條件都進行了本能的忽略。任何理論不在特定的條件下說明問題,都可以用“胡說八道”來定性。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財富》雜誌在1997年4月14日宣稱:“在這4年內,郭士納使IBM的股票價值增加了400多億美元。”好像公司的每一分錢都是郭士納賺的,這顯然不可能。但是在郭士納之前,IBM確實是一個連年虧損、瀕臨破產的公司,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是戰略幫助IBM賺了錢嗎?郭士納說IBM沒有戰略(當然這是一種隨意的表述,並不代表IBM真的沒有戰略)。正確的戰略僅僅是可能賺錢的基礎,絕不意味著就能賺到錢。
極端一點地說,執行也不能真正創造利潤,賺錢的人靠的並不是異常的忙碌,賺錢的行業不是那些效率最高的行業。利潤的來源並不是靠超人的努力和勤奮,實際情況有可能恰恰相反,越忙越不賺錢。非常吃力地盯著使用者的需求和採購的時候,正是沒有合同可籤的時候,這才是常理。
“利潤來源於何處?”對於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最關鍵也可能是唯一關鍵的問題。庖丁解牛的方式也許提供了一種較為可靠的思路。作者當然知道,正像一個運動員跑得快,不能說大腿是關鍵還是腰部更重要一樣,總體不是隻由某一個因素決定的。但在研究問題時,分解才是綜合的基礎,只有部分清楚才能總體明確。
CHAPTER22。1是誰創造了利潤(2)
推演的方法往往比案例歸納法得到的結論更可靠,因為案例雖然是事實,但是各種邊界條件十分多,而這些又往往是案例之所以成立的關鍵要素。只要忽略其中一個邊界條件,結論完全可能南轅北轍。
我們看看組成企業的要素有哪些,這些要素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分而治之然後再歸納起來,正是本書倡導的對於企業問題思考的主體思路。
人力是資本還是負債?
企業的第一個要素是人,早年企業中的人力管理部門叫做人事部或者人事科之類的,近年來已經沒有這樣的叫法了,這些部門成為人力資源部。
這並不像人隨便起一個名字一樣簡單,它理論來源是一種有關企業人力的流行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人事部”的時代認為企業中的人是一種成本,因為只要有人,企業就必須為這個人支付報酬,所以人是一種成本。新的理論把企業中的人看作是一種資源,因為企業的價值都是人創造的,所以人像生產資料一樣是一種企業資源。
有更激進的學說認為,企業中的人其實已經不是一種資源,而是一種資本了,就像錢本身一樣重要。幾個人攢一個公司,開發一種搶眼的產品,經過適當的包裝和炒作,然後把它整體賣給一家大型的公司。這個時候,人頭是值錢的,所以人已經成為了一種資本。
現實的情況是企業景氣的時候,總是要招很多的人,這說明企業想把它的規模擴張,以創造更多的利潤。但是,企業不景氣的時候,不管是哪種改革方案,總也少不了裁員這一條,這說明人已經成為公司的負債或者成本。
現代社會,時空被大大地壓縮,一個企業在彼時賺錢、此時賠錢已經是一種常態。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結果卻不一樣。所以企業中的人既不是資源,也不是成本,這是憑本能就知道的事。錯就錯在被那些著意要強調其中一種特徵的理論搞糊塗了,在“人力資源”或者“人力資本”的理論誤導下,盲目擴充的衝動顯然比以前要多得多。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是利潤的來源,在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