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牌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區別,從員工角度來說,員工對國際品牌認可度較高。從人緣角度說,跨國公司更有人緣。但跨國公司不適合所有人,甚至不適合相當一部分優秀人才。
第一,跨國公司的生意已然成形,它是一部執行良好的機器,你去了就像螺絲釘一樣被固定在一個位置。你符合什麼標號,或者公司把你培養成那個標號,都是一定的。你要想興風作浪,弄出動靜——不容易。甚至什麼人可以興風作浪,在跨國公司都是規定好了的。它更適合規範的、願意安分守己的人。一個人在跨國公司呆五六年就被改造得差不多是螺絲釘了。
第二,跨國公司的市場模式與本地模式有區別,這會讓你的適應性降低。比如,微軟在中國做生意,是按微軟的世界規則,還是按中國的規則呢?海面表面是平的,海底是不平的。你要一刀切的規範市場,還是要底下的市場?中國市場的溝稍微深了一些。如果過於按照一般的跨國公司規則做事,時間長了,你對中國的敏感度就會降低。如果長期在國際公司工作,萬一有一天你脫離了那臺機器,可能就會不太適應。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在離開後,試圖在本地機構工作或創業時,表現都很一般。比如,一個外企經理出來後想搞活國有企業,結果呢?企業沒搞活,他自己先被搞得半死不活了。如果一開始就把自己塑造成螺絲釘,以後就不太可能成為別的。在一家本地企業找找感覺,再找一家規範的企業,這也許比一開始就把自己定性要好。
孫虹鋼:
我們曾做過一個專題,叫“外企經理人的幾種死法”,將外企經理人分為等死、找死、安樂死幾種。
第一種,從外企出來創業——找死,因為很少有做大的。前康柏總裁李金水出來後,做了一家小的諮詢公司。運營不行,後來又回外企去了。中國惠普的前CKO出來搞個小諮詢公司,生意也一般。
第二種,出來後給民營企業打工,很少有做兩年以上的。李漢生從惠普出來到方正不超過兩年就離職了。現在方正數碼被集團拿回去了,算是徹底被否定了。何經華也離開用友了。業界在猜測:下一個是誰?是張醒生,還是唐駿?另一方面,要是在外企做到中層經理出來就比較好。最好是有外企背景,還有一些民企經驗。外企有系統培訓,培養了規範化和職業化。當然,人們還是願意去外企。外企名氣大、工資較高、信用也好,發工資有保證。
袁嶽:
從一個公司出來的人,大部分販賣他原來的東西。一位外企人力資源經理說:“中關村出來的人,到我們這裡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他們江湖味太重,很不好用。”民企出走到外企的,外企受不了。
外企、民企:兩個人才生態圈
孫虹鋼:
在外企中,存在一種“人才生態圈”。如果你一開始在外企工作,以後都在外企跳來跳去的,今天在摩托羅拉,明天去阿爾卡特,而且都在同一職位上,比如都做公關總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外企做到十年以上的人的簡歷中,你看吧!換三四家公司,全是外企,比比皆是。你讓他去國企,他根本不會考慮的。
袁嶽:
我有一個朋友在外企當總監。有民企找他,他說受不了民企,實在看不慣老闆的德性。外企、民企,這是兩條軌道。當初歐洲人看非洲人覺得野蠻,但後來人們發現,非洲那種草裙舞實際上有規則,只是你不懂。如果你聽聽民營企業家講的那些江湖道道兒,會發現還挺深,你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練。而你那些外企的東西在這個軌道上,肯定不相容。在你那條軌道上用人家的道道兒,也容易翻。
現在國企學習外企的積極性、熱情、決心很大。外企並不太想學習國企和本地民營企業。再好的東西,架不住人家學。你不是說那車好賣嗎?我做一種車跟你的車長得一模一樣,又不侵犯你的專利。在轉型市場上,進取心很重要。從這點來看,外企趨於保守。外企通常有所堅持,比如福特,堅持不改一種型,覺得改了就不是福特了。而在中國市場上,只要市場有需要,本地汽車公司可以按分鐘改。這種進取心不是墨守成規的公司能比的。中國的企業善於改革,當然,有的時候也有點兒過分,甚至違法。而外企有些東西老是守著,不見得有大的收穫。
孫虹鋼:
舉個例子,我們對自己身上哪兒有感覺,一定是不舒服的時候。講“以人為本”最多的是外企,但嚷嚷“以人為本”最厲害的可能是最不尊重人的公司。比如,在摩托羅拉這樣的公司,員工在進入的前五年會得到非常好的培訓計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