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呢?我們提起苦難的時候常常會聯想到戰爭呀,飢餓呀,洪水呀,地震呀等等,但我覺得,在人類所有的苦難裡面,最苦難的要算心靈的苦難、孩子的苦難了……
每個家長在內心都積累了許多這種事例,但是同樣的事情仍然天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所有這些孩子的苦難都在指向一個本質性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拯救人,還是在摧殘人?
但是,在我這樣說的時候心裡又很內疚,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比如美國的班級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我們的班級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而報酬,不要說美國,就說香港,小學老師的月薪相當於人民幣四五萬,比我們的年薪還要多出幾倍。老師一個蘿蔔一個坑,累得精疲力竭。我兒子的老師就是這樣,都尿血了,住院了,大家都去醫院看她,沒過幾天又來上課了,第二天又累倒在樓梯上。
兒子說:我們某某老師想當蠟燭,燃盡自己,照亮別人。你想想,人那樣多,課那樣多,薪水那樣低,身體那樣不好,怎麼能講好課呢?就這樣,學校還不滿意,各種各樣的招數,規則呀,名次呀,分數呀,逼得老師只好占課,這節課還沒上完,那節課的老師已經在門口站著了。兒子說:媽媽,你知道我現在在練什麼功?我感到好笑,問他練什麼,他說練憋屎。
4?拯救,還是教育
一旦給孩子造成了像馬月這樣的問題,家長和教育者再歷盡艱難地來拯救孩子,就已經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了。沒有一個被拯救的人是一個非常陽光燦爛自信的人,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已經被踐踏,拯救的過程就等於是告訴他們,他們已經不再是普通正常的孩子,甚至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是〃問題孩子〃了。這不是教育,我們希望沒有孩子需要拯救,只有孩子需要教育。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20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9)
雖然現在人們不再提及李聖珍,但並不是沒有人再需要李聖珍,說她〃偉大〃一點都不為過。當我讀到她給馬月的母親說的那句〃她要下地獄,我跟著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時,我真的感動得不得了。她對孩子的那份愛,那種無私,那種奮不顧身,那種慈悲、憐憫,決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出來的,大概只有菩薩才能做到。李聖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於上帝,更接近於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覺得這話等於給〃教師〃這個職業下了最好的定義。
但是,在談到李聖珍現象之際,我們可能會想:李聖珍老師的出現,是中國教育的某種希望,因為居然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有著如此的厚愛。但是,她的出現更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悲哀,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發展到由一個母親來挽救那麼多孩子的局面呢?為什麼等待著她挽救的孩子會排隊到10000多名呢?要是一個國家裡到了千千萬萬個孩子需要拯救,而且把這個拯救者當做菩薩當做救星一樣看待甚至供奉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呢?
教育是什麼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著兩個偉大的使命,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知識有個〃實體化〃的過程。
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這樣的層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裡、靈魂裡,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換一個說法,實體化就是將所學變成個人的實在經驗。讓品格融入心靈,也就是成為〃人〃,品格心靈化;讓知識化為智慧,也就是成為〃才〃,知識智慧化。這就是古人講的〃知行合一〃,〃知道〃與〃行為〃合二為一。我認為這正是現行教育的缺失之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操作,才能達到〃知〃與〃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一?
從這個意義上講,李聖珍老師,她是在拯救呢,還是在教育?
我們看到,李聖珍老師考慮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識的傳達方面,她採用的是傳統的方法。中國教育要〃人〃與〃才〃一起改變才行,要是隻有〃人〃沒有〃才〃,這個教育還是無法完成它的使命。我們這樣一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50多年中連一個世界級的人文與科學方面的〃才〃都沒培養出來,這是極其可悲的事情。
現在中國真正的教育應該做什麼呢?就是讓戰爭不再發生,不讓孩子成為〃病人〃,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條件就是教育者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