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底認清知識與智慧的本來面目,認清二者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學習而不是痛苦地學習。我認為教育的先鋒應該做這樣的事,而不是把傳統教育整壞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讓他重新受那種教育。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讓〃拯救〃這樣的事不再發生。
二二為什麼得四
那麼,怎樣才能完成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化,使孩子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呢?比如〃1×1=1〃這樣的知識,我們先教孩子認識1、2等等數字,再讓背誦〃一一得一〃〃二二得四〃這樣的口訣。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們的孩子都是被成人用這樣的方式〃教〃著。老師說:你們要舉一反三!你們要創造性運用!但是,你怎能要求一個一直〃唯記憶是從〃的孩子舉一反三,創造性運用呢?如果孩子反過來這樣問老師的話,他也會張口結舌,因為老師、老師的老師,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的確,當我們告訴孩子〃二二得四〃時,他們最多兩秒鐘就可記住,而我們就會得到成就感。但是當我們問:從〃二二為什麼得四〃中你發現了什麼時,他們就會一臉茫然。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都是先將結果直接告訴孩子,從而剝奪了他們探索、思考與發現的權利!
請問,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時鼓勵孩子大膽出錯?有多少教育者不是在喊口號,而是真正從心裡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的道理?有多少孩子經歷過由自己做主的探索……失敗……再探索……成功這樣的過程?他們中有幾人飽嘗著過程之後的欣喜,以及欣喜所帶來的無窮的動力?我們的教育者幾乎全都患上了難以治癒的〃教學癌症〃:喜歡學生一秒鐘之內答對問題,而且必須是標準答案……
BOOK。←虹←橋書←吧←
第21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0)
課堂上,我們要給孩子輸入清晰的概念,在不破壞認知程式的基礎上,要讓他們具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以及使用概念的能力。孩子的特性是依靠感知認知世界的,建立1的概念必須要用1的實物。1的概念來自於實物,1的實物要有2的實物來做比較,在比較中產生認知;2×2=4這樣的結果最好由孩子自己推匯出來,這樣,知識就不再是〃教〃會、〃學〃會,而是〃自己發明〃、〃自己找到〃。在發明與尋找的過程中,知識轉化成為經驗,肉體化了,智慧化了,真正成為他生命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油水分離的東西。
想想看,在這樣的情景裡孩子們學習起來是一種什麼滋味啊!不但會樂意地學,還會樂意地想,輕而易舉地學到知識,這樣的學習不但不會封閉他們的心靈,還會把知識轉化成為智慧……
這就是知識發生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智慧發生的過程。知識的發生,滲透在智慧裡、經驗裡,是與智慧、經驗共同成長的。
將知識轉化成智慧,其實就是以知識為手段,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發展出各種能力,比如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捕捉心靈感受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知識對於能力來說永遠是第二位的,永遠只是工具。
再說數學,什麼是數學呢?數學不光是計數和計算,更重要的,是一種認知世界、處理問題的能力。說一個人數學好,不應僅僅狹義地理解,比如如何如何地會計算,會做題,更要從廣義上理解,比如在人的內心建立起一套面對世界的數理邏輯的思維能力。建立這個內在的邏輯能力是學習數學的根本。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個人把一個單位管理得極其混亂,換上另一個人,三兩下就整頓得井井有條,那麼,前者就是個沒有數學能力的人,後者是個有數學能力的人。
公式化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也是這樣,我們學校裡道德教育很失敗,失敗在哪裡呢?失敗在孩子沒有體驗,沒有真正把道德規則植入他們的心中。道德教育不能光靠歸納出一些規則就能解決問題的,要在人的心靈深處下工夫。先要解決審美問題。我說的審美不是狹義的,是廣義的,包括對於所有事物的美的判斷。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務是解決道德判斷問題,只有有了判斷能力才能進行道德實施,而審美則是道德判斷的基礎。一旦到了那樣的高度,就會站在那個高度處理問題。
其次解決實施問題。我們說了,道德教育不能光靠知道了規則就能達到目的,許多規則人們大都知道,是不是按照規則去做呢?〃知道了〃不是〃做到了〃,道理無法代替行為。傳統的道德教育就失敗在這裡,是把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