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面虛心請教破敵方略。這充分印證了“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 說之不虛,從而感動了酈生。
這裡,司馬遷肯定不是在數落劉邦好色,而是訴說“明君思賢臣,士為知己死”的道理。
能言善辯的酈食其也確實做到了“彼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相報”。後來,在楚漢爭王天下的殊死搏鬥中,隻身一人遊說齊國。且看《酈生陸賈列傳》所載酈生在齊王面前的慷慨陳詞:
酈生曰:“臣請得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上(劉邦)曰:“善。”……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齊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國未可得保也。”王曰:“天下何所歸?”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叛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齊王以為然,乃聽酈生,罷歷下兵守戰備。……(韓信)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乃(背約)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韓信)兵至,以為酈生賣己,……齊王遂烹酈生。 。 想看書來
二、再評易中天先生之“劉邦崛起之謎”(4)
上述酈食其在韓信失信齊王欲置其死地的情況下從容就義的悲壯史實,充分反映了酈生忠心耿耿、凜然難犯的大丈夫氣概。也從側面展現了“天下民心所歸”的以劉邦為統帥的漢軍之 “正義之師”的光輝形象。
漢王劉邦聞知後悲痛不已,並始終未忘這位曠世奇才,稱帝之後亦常“思酈食其”, 並立即尋到其後人給予封賞。酈食其子名疥,“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侯”。
如此可歌可泣的君臣情義,賴《史記》之記載,得以永垂青史,令任何志在精忠報國,思慕賢君計程車人讀到這裡都會感動得伏案而泣。或許只有無聊小人才會不理解司馬遷之真實感情,而僅知呆視劉邦身邊的那兩位嬌麗女子。
5。撤離阿房宮,明鑑照千秋
沛公接受了酈食其“急襲陳留,得秦積粟” 的建議,迅速取得了勝利,扭轉了困境。之後,任命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並立即轉兵向西,一路高歌,連戰連捷,直入關中。
接下來,義軍與秦軍戰於藍田南,沛公命“諸將兵所過之處不得掠虜”秦人大喜。劉邦大軍迅速攻下藍田。秦軍瓦解。義軍又乘勝戰於藍田北,全破秦軍,威武地接受了秦王投降: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服,又殺之,不祥。”
——見《高祖本紀》
接受了秦王子嬰投降後,10 萬義軍浩浩蕩蕩開進了秦都咸陽。面對輝煌勝利,沛公斷然否定了殺秦王子嬰的主張。應該說,在司馬遷筆下贊為“仁而愛人”的劉邦,沒有辜負“懷王及眾臣”的期望。他對子嬰的處理和對民眾的安撫做得十分得體,沛公大軍的確是一派仁義之師的表現,所以一開始便給關中人民留下了美好印象。表明他進兵咸陽志存高遠,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和高超的政策水平。劉邦的這一行動向來為史界稱道,並被歷代打天下者視為楷模,爭相仿效。
實際上,自古以來,勝利之師入城後的作為,最能反映和考驗統帥的智慧及能力。且讓我們看看太史公是如何記述這一歷史焦點事件的。《高祖本紀》載:
……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