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3),因而感受到世界範圍價格上漲的影響。1920—
1922 年華北各省的饑荒,1922 年吉林、四川、福建的內戰都減少了棉紗的銷
售量,1921 年,紗廠每包棉紗尚可獲利 25 兩,到 1923 年每包要虧本 15 兩。
許多紗廠都減產。安裝一兩年前訂購的紗錠增加了生產能力,但停工的機器
數目也隨之而增加。但是,與此同時,日本的紗廠卻繼續日夜開工,付給股
東們 30%的紅利。大多數英國紗廠也避開了這次危機。
競爭與控制
中國的實業家們對這次危機作過各種各樣的分析。他們責怪“市場不
利”、“資金不足”、“固定資本比例太高”①、“長期負債”②、“經營缺
① 《遠東商業公報》,1922 年 1 月。
② 瑪麗?克萊爾?貝熱爾:《民族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1923 年中國紡織業的危機》。
① 之一:《華商紗廠資金問題與棉業前途之關係》,《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4。2(1923 年 10 月),第
2 — 8 頁。
② 潛園:《紡績業根本整理之私見》,《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3。4(1922 年 10 月 20 日),第 2 — 6 頁;
乏遠見”③、“紅利過度膨脹”④。但是儘管如此,他們還是不同意英國商務
參贊的意見,他認為“日本和英國的紗廠較好地經受住了這場風暴是由於管
理較好和融資健全”。⑤中國企業家們說:即使我們的技術和管理和外國人的
一樣好,我們也無法避開他們的競爭。⑥
在他們看來,中國企業明顯的弱點在於它的總的環境,即一種受人主宰
的經濟;而外國企業的優勢則在於它們與世界各地的強有力的聯絡。根據這
一論點,民族工業的危機主要該由日本負責,日本經濟戰略被認為是十足的
殖民主義政策。
“我們的紡織業有一個敵人,也只有一個敵人:日本”。①這一指控不僅
僅反映了日本在中國進行領土擴張和攫取政治權利的野心在中國資產階級中
所引起的敵意。日本商人對中國市場的非比尋常的進攻也引起了焦慮。自
1918 至 1924 年,日本在華紗廠紗錠增加了 388%。②“他們(日本人)以排
山倒海之勢衝向中國。”③伴隨這些工業投資的還有對中國紗廠的財政捲入。
在 1917 至 1922 年間,中國紗廠所談判的 19 項外國貸款中,有 14 項是由日
本公司提供的。當 1922 年中國的實業家們不再能償還債務時,日本的參與就
變成了控制,例如 1923 年的華豐紗廠和 1925 年的寶成紗廠就是例子。④
使中國實業家們驚恐的還不只是這一經濟攻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一
攻勢所採取的那種集中而系統的形式。他們從中覺察到一種不折不扣的“紡
織政策”⑤,一種將“吾國棉業撲滅則已”的“陰謀”。⑥他們譴責日本主宰
和獨佔中國的野心。
1923 年春天實行的原棉禁運表明,這是中日實業家之間的一場力量較
量。原棉價格上漲使中國紗廠主遇到了困難,致使他們要求完全禁止原棉出
口。⑦那時,中國出口的全部棉花幾乎全由日本紗廠主收買(1923 年出口的
974000 擔中的 803000 擔)。①這些出口的原棉只佔中國全部產量的 10-13
%,但這取自商品棉(約一半),其結果是中國紗廠失去了傳統的紡線、絮
衣剩下的通常供應它們的原棉的 1/4。
雖然中國的分析家們並非不知道棉花生產不足、工業化加速進行和世界
朱仙舫;《整理棉業新議》,《上海總商會月報》,3。5(1923 年 5 月),第 1—12 頁。
③ 振德:《民國十一年度各紗廠營業報告》,《上海總商會月報》,3。5(1923 年 5 月)。
④ B。Y。李:《中國棉紡廠的現狀》,《密勒氏評論報》,1923 年 10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