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書上看到:日本的家長在對待孩子身體不適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孩子每天穿幾件脫幾件衣服都有記錄。這樣,孩子稍微有點不對勁,家長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斷,需不需要去醫院,家長就能拿主意。日本是一個醫藥費相當昂貴的國家,家長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但我覺得這裡面的合理性值得我們去參考。
我們有一句老話是“聽話聽味”,在諮詢醫生的時候聽味特別重要。你要善於傾聽醫生的話。如果醫生的分析意見是兩可的,我就毫不猶豫地選擇少花錢的治療或者非藥劑治療。這種選擇,跟心疼花錢沒有關係。
現在有些家長,孩子稍有個頭痛腦熱就慌慌忙忙往醫院跑。有的家長在孩子的治病用藥方面搞那種非理性消費,好像不這麼做就不足以體現對孩子的愛心。有的家長,雖然不搞非理性消費,但還是盲目信奉藥物的作用。有時候嫌醫生開的處方劃價太貴,就自作聰明地把大人的藥拿給孩子吃,這種做法是極其不可取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這個原則並不是我的發明,連兒科醫生也是這麼看的:能吃藥就不要打針,能打針就不要去做靜脈注射。有的家長總認為打點滴效果好,多花錢保孩子的健康,值得。依我看,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打點滴就是一個形式感比較好,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不能去迷信它的功效。輸液的物質無非就是水、糖、鹽、抗生素之類,而且輸液本身並不能緩解症狀。
如果你的孩子消化道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也不是因為生病造成極度虛弱,我建議不要採取那種興師動眾式的治療,吃藥能起作用,咱們就透過吃藥來治病。這樣做,不但會避免經濟上增加負擔。還會防止一些危險的副作用出現,比如出現輸液反應和藥物汙染等等。至於自作主張讓醫生“開好藥”“開貴藥”之類的的行為和做法,更是幹傻事。
定時定餐制度養成“到點”意識
因為小時候母乳餵養不足的原因,打張炘煬小時候起我們兩口子定時給他搗水果泥、調牛奶燕麥糊,生怕哪一天營養上疏忽了,耽誤了讓孩子落下身體虛弱的後遺症。這種兩口子輪流幹保姆活的習慣,形成了我們家獨特的“生物鐘”,時間一長,無形中形成了“定時定餐”的制度。在吃喝營養上讓他形成“到點”的意識——早中晚飯不用催,他自然就知道到飯桌前。做到這一點是很容易的,大人首先要有一個自覺性。大人的到點意識很強,跟著現代節奏來唄,孩子隨著大人的節奏一日三餐不趕早也不耽誤。我們兩口子長年累月每天要做一個“功課”,上午一個水果,下午一杯牛奶,到了時候就給他預備在那裡。至於張炘煬什麼時候把水果牛奶消耗完,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們不提醒,也不催促,他拿著個蘋果心不在焉慢慢啃也沒有關係。
張炘煬從來沒有出現過“變化比計劃快”的情況,他跟我們兩口子一樣形成一個到點的意識,跟我們家長期的超穩固的生物鐘的節奏培養,可以說是有一定關係的——他的到點意識之強烈,到今天都非常明顯。上了大學也是這樣,從廊坊到天津坐火車,他總是拘著我這個當爹的趕早不趕晚,生怕耽誤了。到了檢票口,他總是嘴裡嚷嚷著——
“快,快點排隊!”
我心想:慢一點剪票又有什麼關係?火車上空座位多得很呢,這傻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急脾氣!
可是回頭再一想:要是他沒有形成這種“趕點”“到點”的思維方式,他今天還能在天津念大學嗎?說不定還在盤錦的哪個小學校慢悠悠的學著四則運算哪。
我這個說法絕不是故弄玄虛,張炘煬長期的自學生活,學習效果為什麼不錯,跟家庭長期形成的到點規律培養有很大關係。
他自己形成了到點的主觀意識,使我省略了很多的精力。我不需要做太費勁的督導工作,更不需要來那種老生常談——什麼“今天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什麼“學習是為自己學不是為別人學”。他自己會鎖定目標一門心思地完成既定的任務,誰要干擾他完成他自己都會焦躁。這種個性的培育,是我在他幼年時的重要收穫。
當然,這種收穫有時候會給家長帶來意想不到的煩惱,因為形成了“說好了就不要改變”的固定思維,他會把這個原則推到很極端的程度,有時候顯現得非常過分:比如家裡人正在看著一個電視節目,突然停電了,孩子就不幹了,哇哇大叫,亂髮脾氣。我開導他說:咱們先出去遛遛彎,等電來了咱們再接著看還不行嗎?
“不行!那漏看的一截你們得給我補回來!”
你說氣人不氣人?我哪來的那麼大權力指揮電視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