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樂了:算你狠。這小子有種啊,兩歲半就認得字。我趕快把我的驚人發現告訴了慧娟,慧娟開始不信,我當場讓炘煬給她演練了一遍,她也看呆了,“嘖嘖,不簡單啊。”
一聽到我說我要立馬教炘煬認字,慧娟有點猶豫:“這麼小,教他識字合適嗎?你們隔三岔五就玩象棋,就那麼幾個棋子倒騰來倒騰去,孩子就是眼熟而已唄。”
我笑著說:“你別小看了這個‘眼熟’,這就已經說明問題了。認識一個字和認識一個蘋果可不一樣,說明孩子有這個潛能。我再教他幾個字試一試……”
我從極其簡單的漢字教起,方法很簡單:給他指認一個字型,教他擲地有聲地拿出來。然後讓他從幾個字中找到這個字,接下來,又在小紙片上寫下這個字,再次詢問他這個字念什麼,他明確無誤地念出這個字以後,我把這個字記錄在我的本子上,以備以後回頭抽查……
第一階段認字的範圍,我選擇的是有生活對應實體的字,也就是他在學說話期間就能理解的字彙。這樣就避免了一邊認一邊去做字義上的講解,把簡單的任務複雜化。
“徒手”學字:“徒手學習”這個名詞是我發明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怎麼空著個手就來了?人們這麼說的時候,這個“空著手”往往是個貶義詞。但對兒童教育來講不能從貶義這個層面來輕易下結論,幼兒認字的第一階段就好比空著手上門作客,頭腦中記住就達到目的。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覺得光看字不會寫字等於白認,因此在幼兒時期教孩子認字的積極性不高。非要等到孩子能端起個架子能寫能畫的的時候才正經教孩子識字,這實際上等於白白浪費了幼兒辨識文字的最佳時間。家長應該有一個長遠觀念:孩子光會認不會寫,有興趣看一些低幼讀物了,在智力發育上告別了睜眼瞎階段,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突破啊!達到了這個程度,以後的什麼事都好辦了。所以必須樹立一個讓孩子徒手學字的觀念,把學習任務搞得單純一點。在炘煬兩歲多到三歲的教漢字過程中,我嚴格掌握這麼幾個原則——以識認辨的掌握為度,絕不盲目冒進,什麼是冒進呢?一看孩子既然認字都那麼快,那麼就趁熱打鐵趕快讓他學習寫字,讓孩子拿起筆,這就是冒進。
樹立“徒手識字”的觀念(2)
所以我主張還是回到“讀書識字”的本來原理上去,要尊重這個基本原理。老話說“讀書識字”,何謂“識字”?這個概念很簡單,識字無非就是一個辨形知義會音唄,兒童時代,識字的前奏曲——知義會音已經完成了,就是說你已經會說簡單的話了,這時候家長的任務就是幫孩子找到那個能對應上的字形,所以“念”可以淡化一點,“辨形”要重頭抓一下,我們不是英語國家,我們老祖宗發明的漢字形狀是非常豐富生動的,“哭”就像表情上的哭,“笑”就像表情上的笑。孩子在辨識這些字形的時候不但掌握了一門工具,而且智力上也得到鍛鍊。
不頻繁回頭:頭一天認識的字,第二天再讓他指認一遍,如果無誤,就可以確認孩子已經掌握了。
隨教隨“撂”:隨教,就是表面上比較隨意地找字來學——在家裡翻到一個煙盒,也把上面的字排出來讓他認識。隨撂,就是過程簡明乾脆,決不把時間耽誤在片語造句練習上。單純識字,利用幼兒記憶好的特點,增加單字的大腦儲存量。
不碰拼音:既然不斷識新字的過程很順利,也很愉悅,我就不主張及早地進入規範訓練。拼音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假如這個時候去匆匆忙忙教他學拼音,孩子會犯愁:本來挺好玩的事,你接著給我來個不好玩的,真是的……大人怎麼喜歡動不動抬指標“埋伏筆”呢?他心理上會感到彆扭。我認為應該牢牢地掌握這麼一個度:不要在孩子踏出學知識的第一步給人來個下馬威,這是最愚蠢的一種做法。在炘煬上小學之前,我沒有教他漢語拼音(把這個任務交給小學老師,是最簡便實惠的選擇)。
擺字法練習:我不是絕對地不讓張炘煬嘗試寫字的第一步,“擺字法”練習,就是張炘煬寫字的預先性演練——當他認得一定數量的字以後,我和他媽經常和他一起玩用積木、彩棒拼搭簡單的漢字的遊戲。這個寫字遊戲為他將來的用筆和紙寫字做了很好的鋪墊。
專家有個觀點:幼兒識字越早(3歲左右),入學時的智商越高。我認為張炘煬後來顯現出的學習上的優勢,跟他幼兒時代識漢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炘煬幼年時的認字,在我的陪學和管理之下,任務是非常單純的。至於認字以後的運用,我也沒有采取課堂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