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到了一種不確定的關聯,17但是沒有人為此創造一個新術語。[18]《紐約客》(The New Yorker)把《雙重賠償》描述成“謀殺情節劇”(murder melodrama,1944年9月16日),而《洛杉磯時報》則將其稱為“一個罪行中的智力練習”(intellectual exercise in crime,1944年10月10日,《時報》的評論員菲利浦?K。 朔伊爾[Philip K。 Scheuer]雖然是懷爾德的忠實影迷,卻也加上了一個限制條件:“我對閃回敘述已經感到噁心,在這裡我不會對此表示諒解。”)。《新聞週刊》(Newsweek)說《愛人謀殺》是個“戴著指節銅套的驚悚片”(brass�knuckled thriller,1945年2月26日),《好萊塢報道者》則發現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對“硬派、強力的謀殺片”投資巨大(1946年1月28日)。現在看來,美國人當時對那些電影的歸類有點奇怪:《洛杉磯時報》把《雙重賠償》和米高梅對威廉?薩羅揚(William Saroyan)《人間喜劇》(Human edy)的改編作品進行比較(1944年8月6日),而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撰稿的曼尼?法伯(Manny Farber)則把它與普雷斯頓?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的《摩根河的奇蹟》(Miracle of Morgan�s Creek)相比(1944年8月24日)。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一個概念的歷史(6)
相比之下,法國作家對黑色的隱喻更著迷,於是,他們在其後的討論中詳細闡述了弗蘭克和沙爾捷兩篇文章之間的張力。在下一個十年裡,隨著這個門類膨脹並且變成了回顧的主題與論述詳盡的目錄,法國的批評家們一方面追隨著弗蘭克的足跡,稱讚黑色電影的動力機制、殘酷和非理性;與此同時,他們也跟隨著沙爾捷的腳步,在好萊塢黑暗的大街上,尋找著對付“致命邪惡”的所謂“反抗力量”。這種矛盾反應在1957年《電影手冊》的圓桌討論會議上得到了體現,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順便評論道,在戰前的法國電影業中,“就算沒有一種型別片,至少還存在著一種風格,即現實主義者的黑色電影”。巴贊懷念那業已丟失的民族身份,但是他同時也意識到黑色電影所具有的哲學或意識形態意義——他爭辯道,法國的黑色電影受惠於超現實主義(surreali*),本可以發展到與文學上的存在主義(literary existentiali*)等量齊觀。[19]
巴讚的話暗示著,法國人對美國黑色電影的討論受制於左岸知識分子文化中盛行的有時是彼此衝撞的思潮。人們早已認識到存在主義之於那段時期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存在主義是和殘餘的超現實主義交纏在一起的,而超現實主義則對任何被描述為“黑色”的藝術的接受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