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次考試的成績,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李治原本是想自己提題目的,但是事到臨頭,為了不激起世族出身的官員的反彈,最終還是按照禮部先前擬定的名次來,唯一不同的是,他按照殿試的成績,自己在內心排了名,然後按照名次給予賞賜。有幾個偏科嚴重,本在進士明經之外,但是在律法和田畝、經營上有特長的,也得到了賞賜。
“他們這次徇私的並不多,朕要找他們的把柄也不好找。”李治事後對著長孫穎嘟囔,“所以也就由著他們去了。只是我挑出的這些人,容後再做重用罷了。”
幸好這個時候沒有不經過考試不能加入公務員隊伍的條例,李治只要看上了人,想要封官還是很容易的。只是他能把人拉進去,站不站得住腳,卻要靠那些人的本事了。
“若是徇私不多,證明禮部的官員還是恪盡職守的,陛下便不要再門戶之見上著墨太多,以免偏頗。”長孫穎耐心勸慰道,她發現李治一直有這種毛病,若他不喜歡這個人,覺得這個人立身不正,便不會用。但實際上,這卻是對於人才的一種極大浪費。總規劃師說的好,黑貓白貓,只要能抓住老鼠的便是好貓。管朝廷官員出身的是寒族還是士族,屬於長孫無忌陣營還是保皇黨,只要是能吏,都要用。
被著長孫穎這麼一澆冷水,李治卻也缺了些興頭。他不再多辯,而是直接講話題轉到了別處,“不過經過這一試,朕卻也真心覺得只有明經和進士兩科真心有些少了。有些人對經義不擅,卻有實幹之才,漏之可惜,所以我準備再開算學,律學,農學,武舉……”
李治當皇帝,自然會察覺到手下人手奇缺。但問題是每年考進來的進士卻很多一時半會兒都找不到職位,只能慢慢排隊等待。
對於李治來說,這個問題很難解,但是對於長孫穎來說,在見慣後世用人單位狂缺人而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後,這問題簡直是小兒科。
簡單的來說,就是供需不平衡引起的。李治需要的人才型別科舉考試無法滿足,而科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卻又是大唐機器消化不了的。
簡明扼要點比喻就是,一家大公司大約只需要十個總監一個CEO,但是他的HR卻招了一百個應屆畢業的工商管理以當CEO為理想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而他所需要的一千個技工卻沒有著落。因此無論是應聘者還是李治這個聘人的老闆都感覺到非常痛苦。尤其是李治這個老闆在沒有被公司招錄的簡歷中還找到了幾分他所需要的技工人才,他想當然的都覺得自己的HR不合格,想要換掉。
但問題是,這種事情就算是換一千個HR也沒辦法解決。供需不對稱而已。
以長孫穎的目光來看,古代的官員們太苦逼了,除了主業當官,主修玩弄心眼兒之外,輔修還得修一兩門技術活才能當好這個官。例如她老爹長孫無忌,主業是宰相,輔修專業是法學專家;例如閻立本主業是當官,副業是畫家、建築家;例如像是張仲景這種,主業太守,副業大夫;至於像是張衡這種除了當官還兼任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的怪胎,雖然少矣,但卻沒有。
這個時候,還沒有術業有專攻這個概念,所以每個官員都是多面手,既能玩宮斗的升級版權謀,又懂得興修水利播種耕種治病救人繪畫音樂……除了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完美的完成這一切。
所以,與其人人求全才,還不如在合適的地方放上偏才呢。
因此對於李治想要改革取士標準這點,長孫穎絕對贊成。只有門類寬了,人才才能廣泛。不過設定專科的話,卻覺得有些勞民傷財。
算數倒也罷了,工科、農科原本就是小門類,比小語種還小語種,專門為它設一科的話,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一旦取不到人才,很容易被繼任者廢除。這就像是歷史上的科舉制,曾經很有一段時間百花齊放,但最後卻都歸為一種一樣。原因很簡單,考試的人少了,那門科目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就算是要改革,長孫穎也不建議李治在衝動的情況下一口氣開一大堆,她建議直接把這些併為一項“雜科”,然後再建議他在進士及第之後,對著進士們實行“崗前培訓”。
拜著白居易囉嗦所賜,長孫穎對著唐朝進士及第之後的生活還是略有了解,知道這個時代與明清不同,考中進士不等於馬上做官,而是要等候待選,這個時間長達三四年。如果能不及,可以繼續考制課,考中可以做官。但是除了少數考霸,大部分考生都要考完排隊等授官。
這在於長孫穎看來,是十分浪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