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好的方法了。
“既然陛下都如此準備,不如再多找點人吧?”長孫穎想了想,又“傻乎乎”的出了個主意,“挑一百個人來殿上奏對,再讓各部尚書堂官來問詰,定然很熱鬧。”
“這又不是耍百戲,哪裡要那麼多人。”李治覺得她前面傻的都挺有道理,在這點兒卻是異想天開了。
“前面的人都是他們選的,誰曉得有落榜的人裡有沒有滄海遺珠。”長孫穎嘟囔著說道,“至於問詰,學問學問,本來就是有學有問的嘛,我聽著稷下學宮當年便是這樣,陛下效法先賢遺風,想必也是很不錯的啊。”
長孫穎讓李治將著罷黜學生拉來考試,可不是無的放矢的。殿試最早出現在武則天時期,只被用來收買人心,並未形成定製。可等到宋朝年前它再度被提起,而且成為定製,卻是因為一樁科舉案。
宋開寶六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三十八人。其中有兩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在公佈名單之後,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捨”,要求殿試,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一百九十五人和已中的三十六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一百二十七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十人落選。這就是說,在第一批挑選的三十八名進士中,竟然有十二名不合格,而落榜的一百九十五人中,竟然有一百二十七人及第,這個錯誤率簡直駭人聽聞。
此次殿試放榜後,朝野大譁,李仿降職,而這次殿試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也自此確立了科舉制的三級考試製度。
幾百年後的宋朝,負責考試的官員都能如此取士,那在這個仍然有世族佔領主導地位的時代,長孫穎一點都不相信落榜的人都是由於水平不夠。
但萬一李治找到了遺珠,一個人要點那個人為狀元,肯定會造到世族出身的官員反對。所以她乾脆鼓動李治將著文武百官都拉出來當考官,讓一切暴露在陽光之下,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試一場,這樣萬一真出了什麼人才,提拔也好張口。
再說如此陣仗之下,就算沒有諸葛亮那種舌戰群儒的奇才出現,就算是有幾個能夠得體應對計程車子出現,也夠撈回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