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投連一誕生就成為“明星”,一掃此前壽險產品設計的呆板。
產品結構上,平安的投連於保險行業中引入“傘型”投資賬戶——即同一險種旗下設立多個投資賬戶,供不同客戶按投資需要和風險承受能力加以選擇和轉換。這種結構類似基金行業的“傘形基金”,但是平安無疑比中國基金業領先。
運作模式上,投連險把保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於購買保障;另外一部分進入投資賬戶,其風險和收益都由客戶承擔。
這樣的設計使得平安完全可以掙脫利率變化的束縛,從而賺取穩定的無風險利潤。
時任保監會副主席的吳小平說,平安這是在第一個吃螃蟹,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意味著可能吃到甜頭,也可能被螃蟹夾到。
一語成讖。
平安是先嚐到了甜頭,後來卻被螃蟹夾到!
毫無懸念,於上海試銷的投連成為平安攻城拔寨的利器。
2000年的中國股市基本上是一個單邊上揚的市場,上證綜合指數全年上漲了51。73%,深證綜合指數全年上漲了58。07%。2001年上半年,股指依舊震盪盤升,上證指數半年間上漲6。97%,創下2249。77點的歷史新高。
受A股市場的刺激,平安投連險的賬戶收益率彷彿被打了一劑興奮劑,連創新高。例如,設立於2000年10月31日的平安發展投資賬戶,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投資賬戶投資單位賣出價為1。1946元,與設立時相比,增長率為19。46%,與2000年底相比,上半年淨值增長率為8。81%。
投連巧遇牛市,威力大增。
數字為證。1999年上海壽險年終盤點,平安保費收入近34億元(佔42%),中國人壽30億(佔37%),太保約6億(佔7%),友邦約10億(佔12%),中宏8000多萬(佔1%),太平洋安泰約3000萬(佔0。4%)。平安首次超過中國人壽,成為上海壽險業霸主。
2001年年末算賬,僅僅兩個年頭,平安保費收入高達65。6億元,市場佔有率51%,中國人壽則劇跌至23%,友邦(14%)與太平洋(10%)不分伯仲。
時任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何靜芝曾說,形勢真正急轉直下是在2000年,暗指投連。顯然,火爆的投連成為顛覆上海灘市場格局的關鍵。這也為當時所謂的“兩何之爭”(平安上海的帶頭大哥何志光和中國人壽上海的領軍人何靜芝)劃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
一年試點,成績斐然。
吳小平評價稱:“這一年來,平安上下非常努力,帶頭使中國壽險商品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可以說,平安對整個壽險行業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作用。”根據保監會的統計,2001年投資連結產品保費收入高達106。62億元,同比增長542。26%。
不過,投連未來的發展,顯然超出了預設的軌道。
於上海試點之時,投連尚在掌控之中。第一批700名投連銷售人員,都是平安的精華,具有3年以上的司齡和保險從業經歷。他們一旦被發現違規銷售,立即將被取消銷售資格。同時平安還安排100%售後電話回訪,設計了第二道防線。
營銷方式上,煽動力極強的產品說明會新鮮出爐,日後也會大行其道;同時平安撰寫了業內第一份產品的軟文和廣告,都開創了金融營銷的先河。
上海試點之後,投連如野草般瘋長,北京、南京、寧波等21個省會和中心城市先後開始上演投連大戲。
久違的“排隊買保險”的場面再度顯現。
“福州客服中心裡,每個客戶懷揣一個裝錢的袋子,爭先恐後地擠向現金收付室那個小小的視窗,唯恐晚一秒就會與誘人的財富擦肩而過,福州客服部經理王義明向辦公室借來高音喇叭,搬來長凳:‘大家排行隊,按順序來,每個人都會有機會的!’
“那個時候,好像錢都已經不是錢了,甚至有一天一大早有個櫃員在電腦下面發現了一疊5萬元的鈔票,過了很久才有客戶過來認領!”
盛況之下,平安的部分銷售開始變形——收益被放大,風險被縮小。
一些不恰當的資訊到處流傳,各地五花八門的宣傳品層出不窮。例如,“一次性投入5萬元,每年預期回報率如果是20%的話,30年後,連本帶利達1068。23萬元”。
銷售亂象愈演愈烈。
2001年12月,平安PA18網站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