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倫基金擁有一個好的開始。1978年,林奇持有的所有的股票中,前10位的市盈率在4到6之間,1979年,該比率在3到5之間。如果一家業績良好的公司的股票售價只是其每股盈利的3到6倍時,投資者幾乎不會有任何損失。
展翅騰飛(1)
在林奇為麥哲倫基金掌舵4年之後,麥哲倫基金終於迎來了它展翅高飛的機會。
1981年,麥哲倫與塞拉姆基金合併。塞拉姆是富達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小基金,該基金曾經叫道氏理論基金,它的損失也產生了鉅額的稅收減免的好機會。從這時開始,即與塞拉姆基金合併以後,麥哲倫才重新向公眾開放。1981年,合併之後的麥哲倫資產首次突破l億大關,他們第一次得到公眾的垂青,但不幸的是,股市在此時卻開始回落。儘管股市不景氣,麥哲倫基金在當年還是取得了%的回報率。
隨著麥哲倫在1981年重新開放,林奇越來越成為一個有耐心的投資者,基金份額持有人也是如此。贖回比例在下降,這意味著林奇不再被迫賣股變現。基金的年換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從300%下降到110%,林奇的最大持股現在能夠維持幾個月不變。麥哲倫仍然是隻小基金,總資產只有一個億,在波士頓地區的五隻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倒數第一。林奇把這些資金投資在大約200家不同企業的股票中。
林奇對連鎖餐廳及零售店的無限潛力興趣日增。透過向全國擴張業務,這類企業可以在10到15年內保持20%的增長率。如果收益每年增長20%,那麼三年半即可翻一倍,七年可以翻兩番。股價如影隨形,常常會超過其收益的增長。投資者對前景看好,願意支付相當樂觀的價格。
回過頭來,林奇發現自己喜歡的股票往往是普通行業的股票。這些公司資產負債情況良好,前景可觀,但大多基金經理不敢買。基金經理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傾向於多買些大家認可的股票,如IBM,而不敢關注成長型的小公司的股票。如果這些小公司的股票下跌,推薦人會受到責備。但如果IBM股票下跌,責備會轉到IBM公司頭上:“太讓華爾街失望了。”
是什麼使林奇得以避開這種虛假作法?關鍵是在麥哲倫這樣的開放度極高的基金裡,沒人居高臨下地審視林奇。很多公司裡面等級森嚴,每個人都虎視眈眈地盯著他下面的人,同時又被下面的人盯著。如果你不得不關注頂頭上司的臉色,在林奇看來,你就不再是專業人員了,你不再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你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他們老是盯著我的一舉一動?”而不是“我是否有能力幹好這件事?”
在麥哲倫,林奇有幸免掉了這種疑慮。他在買股票方面的權力許多人聞所未聞,他可以按每股40美元賣掉股票,然後改變主意,又以50美元的價格再買進來。他的老闆也許會認為林奇瘋了,但他們並不會說出來。他不再在每天每週的會議上為自己的選股作解釋,他自己和他的策略也沒有受到令人沮喪的審查,基金經理操心如何戰勝市場已夠頭疼了,不需要再增加負擔,每天去安慰老闆和股東或為自己的操作辯解。
到1981年-1982年,林奇開始每星期六加班。這多出來的一天時間他用來清理辦公桌,他還必須瀏覽一大堆郵件,這些東西一度曾經達到每天堆起來半尺高。二至三月份,他得看年度報告,還得看筆記本,尋找價格跌落的股票(林奇總是把買入時的股票價格同與該公司有關人員的談話時間記下來),看看其基本面有無改善的跡象。
1982年上半年對股市來講是可怕的,利率達到兩位數,通脹率與失業率居高不下。利率如此之高,以至於麥哲倫基金幾個月的最大持有比例不是股票,而是長期國庫券,因為山姆大叔為此支付13%~14%的利息。他倒不是因為害怕股票而購買債券,像大多數投資者那樣,他買債券是因為它們的收益超過了正常的股票回報。
不可想象這樣高的利率還會升高或在這個水平長期維持,而不會引發經濟崩潰。果真如此,林奇將同其他人一樣被狂濤吞沒,麥哲倫的投資組合會成為林奇最不操心的事。但如果這一切不發生,林奇要滿倉投資於股票和債券。
1982年初,林奇開始進行通常的“抵抗恐懼”訓練:假定最糟的情況不會發生,他該怎麼辦?他估計利率遲早會降下來,股票和長期債券的持有者會大獲其利。
展翅騰飛(2)
事實上,標準普爾500在1982年到1990年之間翻了四倍,30年期政府債券稍高一點。然後,1991年,股票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