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南京上流社會的人們來說,綵船恰好與他們夢幻般的暈眩感相匹配,而兩種流動的液體——美酒與河水,更令他們混淆了現實與夢境的區別。
秦淮河沒有理會他們,而是按照自己的預定的目標投奔長江。我從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欄作家Louise Levathes(李露曄)的書中讀到這樣的描述:“一長串的駁船,在內陸的河港忙碌地來回穿梭,將木材及各式建材運到龍江船廠。人跟馬將貨物搬上泥濘的岸邊,送進大型的貨棧裡。報時的更鼓聲,提升了工頭的焦慮,因為進度總是落後。船還沒造好,朝廷又頒下一道新的命令,要求建造一批船隻。”①
永樂元年五月,皇帝下令福建建造137艘遠洋航行的帆船。三個月後,又命蘇州與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廣東諸省,建造另外兩百艘船舶。同年十月,朝廷又下令沿海各省迅速將188艘平底運糧船進行改造。造船的狂潮,從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一直持續到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從《明實錄》上查到的數字證明,這幾年中,全國共建造或修復了1681艘以上的船隻。據門西斯測算,“每建造一艘大型船隊中的寶船,就要消耗掉300英畝森林裡的上等柚木。這種木材與建造紫禁城所用的又不一樣。”①於是,尋找和砍伐上等木材的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砍伐下的木材從長江和岷江上游順流而下,漂至造船廠,大半個帝國都捲入這項浩大的工程中。
二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明代陳列室裡,我見到一隻長度為公尺的鐵力木舵杆。這隻舵杆是1957年南京市文管會在寶船廠遺址發現的,幾乎可以確定,它就是為鄭和船隊打造。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是我們發現的為數不多的關於明代寶船的文物。一支舉世無雙的龐大船隊居然如此徹底地消失了,除了一連串費解的謎,它不再留下任何東西。這間陳列室,也就成為我距離鄭和船隊最近的地方。
有學者根據古船的比例進行推算,擁有這隻舵杆的船隻長度達17至18丈,大約有55公尺。要知道,15世紀中葉,除中國外的世界第二海上勢力威尼斯最大的帆船也只有50公尺長,而哥倫布1492年航向新大陸所用的旗艦“聖瑪麗亞號”,只有區區35公尺。
那麼,鄭和的旗艦到底有多大?那些神秘莫測的航線,又要求著怎樣的船形?
三
龍江是南京著名的木炭市場。明朝初年,像這樣的專業化市場還有很多,比如洪武門的新橋市或北門橋市是蔬菜和魚的市場,而西南郊的江東市,是糧食市場。每天在龍江進行交易的市民或許不會想到,一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船隊,即將在他們身邊出現。
寶船廠出現在《鄭和航海圖》的起點上。它是龍江船廠的前身,很多年後,隨著大明帝國航海高潮的過去,大約在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寶船廠縮小後改為龍江船廠。被更改的坊上匾額可以為這種變遷作證。
現在,我闖入的是永樂初年的寶船廠。如臨大敵的哨兵,和數以萬計的勞作者,如今已經化作荒野裡的淤泥,只有遺留的三個巨大的作塘,向我提醒著它們輝煌的業績。作為一家國營船廠,永樂年間,龍江船廠已經成為整個帝國造船業的中心。它的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了幾倍,超過了離長江口距離更近的蘇州船廠。有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船廠。從《龍江船廠志》中得知,在朱元璋和朱棣在位的時候,政府從浙江、江西、湖廣、福建以及南直隸(今江蘇省)濱江府縣徵調民工四百餘戶,到南京造船,歸提舉司統一管理。提舉司根據工種,把他們編為四箱:分別為木作、鐵作、作、篷作。各種分廠和車間分佈在下保、中保和上保三個村落裡。在這家國營企業中,已經使用了標準化生產和流水線作業。。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章 寶船(2)
龍江船廠共有七個作塘。在現存的遺址中,我見到了其中的三個,朝著出海口的方向,平行排列。七道閘門分別暫時隔斷了它們與大海的聯絡,在乾涸的作塘內,船身在腳手架上逐漸成形。完工後,工人們開閘引水,讓木船漂浮起來,並駛出船廠。這是一種天衣無縫的方法,它為製造巨型船舶提供了可能。中國至少在公元10世紀就已經廣泛使用幹船塢造船,而歐洲直到15世紀末才想出這種方法,在英國的普茨茅斯港,首次使用幹船塢。
工匠們按一定的間距造好隔水艙,20世紀末,中國觀眾從一部名為《泰坦尼克號》的好萊塢影片中目睹了它的隔水艙,而中國的隔水艙設計,同樣比西方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