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幅地圖將是我們進入15世紀的導遊,有關歷史的所有答案,都須從這幅地圖中尋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地圖(5)
六
由於兵部侍郎劉大夏幾乎銷燬了有關鄭和的所有檔案資料,遺存的《鄭和航海圖》幾乎成為我觀察這支神秘船隊的唯一渠道。但是我今天所能看到的《鄭和航海圖》,也只是六公尺長的長條,沒有人知道它原來有多大,在流傳過程中,喪失了哪些資訊——或許,每一個流失的資訊都至關重要。遺存的古圖,每一寸都彌足珍貴。
航海圖的全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我可以在上面輕易地發現航行的起點——南京城東南角的寶船廠,而地圖的末端,則是一座名為“忽魯謨斯”的島嶼。門西斯說:“有經驗的領航員拿到同一張圖,能推理出來的就多了:最初製圖者航行到什麼地方、航向如何、速度是快是慢、跟陸地的距離是近還是遠、他的經緯度計算能力怎樣,甚至連日夜測繪的差別都可能看得出來。”①而我要的顯然更多,我要尋求關於這支龐大船隊的所有資料,包括那些業已消失的巨船的所有細節。
但是航海圖始終如一地嚴守著它的秘密。那麼,如何才能破譯它暗藏的密碼,如何確定船的大小與航行的位置,如何將這幅古地圖與現代地圖對應起來呢?
我在南京尋找到一位專門從事航海圖研究的專家,這位名叫朱鑑秋的老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面對古老的航海圖。他的解釋令我豁然開朗,那支船隊所經歷的一切,瞬間在我眼前清晰起來。
原來,這幅航海圖中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方位,並不是像中國傳統地圖那樣採取上北下南的固定模式,這幅地圖採取的是一字展開的手卷式,它所標示的從南京到忽魯謨斯的整個航線是從右至左連貫的,與這些航線原來的實際方向並不相同。航海圖是以船頭的方向為前方而隨機繪製的,可以把這幅地圖理解為領航員所看到的主觀鏡頭,他的目光永遠是一條直線,這幅地圖,便幾乎將曲線拉直,無論船頭朝向哪個方向,航海圖徑自一路向前延伸。
認識到這一點,我就可以進入鄭和的航線了。關於鄭和航行所經航線、地點與里程,因為資料不足,一直為各方爭執不下。但正是這些未知部分,能夠喚起我們對歷史的極大熱情。我將航海圖與現在的世界地圖反覆對照,便能夠發現它的描述與亞洲海岸線的吻合之處,結合船隊中的錦衣衛指揮僉事費信後來寫成的《星槎勝覽》,和通譯馬歡所寫的《瀛涯勝覽》等史料,以及中國與西方大量的地理學、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著作,大體對船隊的航線作如下推理:他們從劉家港入海後,沿東海海岸南行,經臺灣海峽,進入南海,繞過中南半島,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孟加拉灣。而加里曼丹島正北方的這座名為亞齊的小島,正是西洋與南洋的分界點。清人羅懋登在他的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中,描述南洋為硬水,舟船可行,而西洋為軟水,連一片羽毛都浮不起來,顯然是出於小說家的渲染,而不符合當時中國人的地理知識。進入西洋水域以後,船隊沿南亞次大陸南行,抵達斯里蘭卡,並繞過印度半島最南端,到達印度西海岸古裡。古裡是中國船隊前兩次航行的目的地,但在第三次,船隊從古裡繼續前行,到達忽魯謨斯——這個“忽魯謨斯”,就是今天所譯的“霍爾木茲”,又從忽魯謨斯沿*半島南端航行,經祖法兒,至阿丹(亞丁),進入紅海,最終抵達*教聖地天方,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麥加。但夾雜在地圖中,有兩個不易察覺的地名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木骨都束國和麻林,可以確證,那裡就是非洲的摩加迪沙。他們在第四次至第六次航行中,變得更加大膽和老練。
我從這幅古航海圖中沒有找到綠色群島和暗海,那麼,東西方兩隻船隊在地圖某一角落的會合是否真實?這幅地圖,為什麼沒有與《毛羅世界地圖》的有關注記相呼應?是毛羅的記錄有誤,還是鄭和的分船隊偶然闖入西方人的視野,而繪圖者對此一無所知?
不論怎樣,中國人畢竟跨越大洋,幾乎到達了地圖上標明的最遠的地方。究竟擁有怎樣神奇的諾亞方舟,使他們如此胸有成竹,在群島錯落、暗礁遍佈的南中國海暢通無阻,並且順利地完成了橫渡印度洋的壯舉,把鄭和和他的水手們安然護送到遙遠而陌生的海岸?
歷史充滿各種暗示,它令我們一知半解,卻躍躍欲試。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寶船(1)
一
畫舫在秦淮河裡飄遊,彷彿輕盈的水上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