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2/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日本擁有戰術的絕對優勢,但是在戰略的層面,確是中國在主導全域性,日本只是不斷在被迫跟進。由於日本完全低估了中國抗日的民族主義精神,華軍可以做到雖然不斷失敗,但是仍然不屈不撓的抵抗下去。結果造成日本欲進卻無法最終消滅中國的抵抗力量與意志,欲退又無法從中國戰場的空間自拔,日本眼看自身一寸寸陷入了中國的戰略泥沼之中,與面臨國力耗竭的危機,因此最終被迫孤注一擲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而導致它最後戰敗亡國的下場。
20。5 中、日領導層面的評比
在形式上,裕仁是身兼“大元帥”的日本最高軍政領導人,但是實際上,政府的大政方針,卻是由有如“走馬燈式”的不同軍政勢力所支配,裕仁日皇只是在外表上,擁有近乎神格的地位與權威,皇軍所有一切的作戰意志,都是以效忠這位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為中心的。
不過裕仁並沒有真正指導國家與指揮軍隊雄才大略的天賦與能力(這和希特勒、斯大林直接指揮與掌控戰局的情形完全的不同),他多半隻是被動的處理來自軍部、政府與元老、皇族之間的妥協意見,雖然裕仁對於軍部,特別是少壯派軍人的一些跋扈犯上的作為,也感到震驚與不滿,但是基本上,在整個中日戰爭之中,裕仁曾經是相當熱心支援日軍侵略與擴張的政策。
裕仁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對於日軍不斷侵略中國的輝煌戰績,表現出相當的興奮與關心,他對於日本整個侵略決策的過程,並非是處在不知情或是無可奈何的狀態,而是相當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偶爾也會有作戰的重點提示。只是作為日皇,裕仁不方便自己主動提出政策方針,多半是接納下屬的共同意見而已。
而日本的基本戰略演變,基本上是操縱在擴大派的軍官手中,他們的侵略,煽動了日本的民氣,可是他們始終被自己的短視眼光(“見木不見林”)所限制,而一步步被中國所設計之戰略格局發展所左右。這是日本三千年歷史中唯一一次的對外大擴張,竟然沒有真正的遠大方略,也沒有真正的強勢領導核心,所有涉及和、戰的根本大政方針,都在激進與猶豫交替的狀況下,作出無遠略、無持續性的抉擇,最後當然只有落得慘敗的下場了。
而在中國方面,當時整個的國家與社會,仍然處在農業社會的落後狀態,並無一套支援現代化戰爭運作的制度存在,來完成這個全民族歷史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國從大本營的指揮系統,到補充兵力的徵兵制度,都剛在草創與適應的階段,更別提支援戰爭最為重要的工業與軍需生產力的落後了。
不過在領導的運作上,中國卻有蔣介石作為抗日的領導中心與權威。因為縱使到了全面抗戰的時刻,中國所有的軍政力量,仍然沒有達到真正的統一,也沒有妥善劃一的制度,只有蔣介石成為團結抗日運作的中心,協調一切內外的勢力,制定各種應對的策略,可以說他也是邊學邊用邊調整。因此在分析中國抗戰史之時,就很難以一般的方法來看這場跨越時代的中日曆史決戰,本質上,日本是站在已經現代化社會的階段,但是中國才剛剛準備開始現代化而已,兩個對決的國家,完全處在不同的時代與環境之下。
從領導的層面分析,假如當時沒有蔣介石的領導,中國幾乎就沒有辦法進行有組織的長期抗日,而很可能最多淪為遊擊與流亡政府,這樣中國就不可能爭取到領土全面的光復,以及聯合國四強的地位(當時國際強權曾計劃,將東北四省以及臺灣列為“國際託管地”)。在沒有完整制度的運作之下,蔣介石個人的優缺點,以及中國當時的實際國情,都造成抗日戰爭歷史的複雜性。蔣介石作為抗日戰爭的關鍵領導人物,其主要的歷史地位,並非單純指揮前線的軍事作戰(猶如大戰時的英、美、蘇以及德、日等國的將領們一樣),他最為重要的工作,是要設法領導這個國家認同尚未完全建立、現代化生產與社會結構尚未奠定基礎的中國,單獨地對抗已整軍經武,蓄意侵略中國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日本強權。
根據歷史的事實顯示,蔣介石至少在個人方面,是一位相當有膽量的軍人,他曾經多次親身前往戰事非常激烈的戰場視察,幾度遭到近乎喪失生命的近身攻擊,但是蔣介石從來不曾對於個人生命的安危,而顯露出任何猶豫與畏怯。在掌握整個戰爭的最高戰略原則上,蔣介石也能大體的不失原則。至於在一些重要戰場的指揮上,蔣並非傑出的指揮官,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直接”干預前線戰場部隊調動的問題,蔣介石也缺乏歷史上名將所擁有的特殊軍事直覺與指揮的天分,所以少有驚人的戰場軍事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