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3 中國民族主義所激發的潛能
不過,這些“科學”與“數量”的作戰能力對比,是沒有辦法瞭解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那種死裡求生的犧牲精神。
中國人所承受日本的欺凌與侵略已經夠多了,中國人有著寧願戰死,也不願屈服的共識與決心。雖然中國軍隊在訓練、裝備與後勤方面,的確不是日軍的對手,但是中國軍民在維護國家民族生存與尊嚴的自衛作戰中,所表現出來優秀的潛能,的確改變了許多戰前的預估,中國能夠在日軍絕對優勢火力與戰力下,遭受到近乎無法計算的死傷與打擊,卻竟然能夠堅韌不拔、支撐下去,甚至能多次反擊而讓日軍遭到重創,因而的確一而在、再而三地改變日軍大本營對於侵華戰爭預估,以及讓西方軍事專家感到震驚甚至是尊敬。中國能夠孤軍與日進行長達四年又五個月的全面戰爭,讓日本無法解決中國事變,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勝利,當然也是中國人民數不盡的犧牲所換來的成果。
事實上,日本將盧溝橋事件擴大為華北事變之時,是絕對沒有想到,這會是中日之間歷史大決戰的開始。當時日本的參謀本部堅決認為,日本的世仇大敵絕對是蘇聯,而日蘇之間的歷史決戰隨時可能展開;其次是日、美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升高到有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因此日本應該儘量減少在華的軍事行動,但是為了擴大與蘇聯決戰的戰略縱深,日軍最多可以考慮攻佔中國的內蒙與華北。就可立刻設法結束中國事變,而全力為與美、蘇的決戰準備。但是來自陸軍省的看法是,日軍在華北,最多隻要經過一場或是幾場主力決戰,它就可以迫使中國放棄抵抗意志,而任日本予取予求。當時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如下:最好的情況是在日軍攻佔平津之後,中國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和平條件,讓冀、察特殊化,日本就順勢攻佔內蒙,控制華北。不然日軍可在黃河以北,捕捉並殲滅華軍的主力兵團,順帶攻佔內蒙古,中國也必然屈服。最壞的打算是,主力仍在華北決戰,但是另外派兵直接攻擊長江三角洲,拿下中國的工業、金融與政治中心(上海、南京),那麼中國絕對會投降的。但是日本絕對沒有想到,他就是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岸線,又深入攻佔通往四川的外圍,中國仍然不放棄作戰的意志。
20。4 戰略上由中國主導全域性
而在中國方面,若是從戰略準備的角度而言,是真的不願因為盧溝橋事變的衝突,而提前展開與日本的歷史決戰,但是在政治與民心而言,盧溝橋事變一旦被日本擴大為華北事變之後,就已經突破了中國抗日最後關頭的底線,迫使中國不得不就此進行全面抗戰了。
蔣介石深知中日之戰,原本是全球大戰的一部分,中國此時與日本作戰,成為日蘇與日美之間的戰爭的序戰,所以擬定了非常悲壯的長期抗戰方針,準備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戰略,這個空間就是中國人的領土與生命,這個時間就是世界大戰的來臨。中國在作出重大犧牲之後,將會成為全球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如此她必能因此一戰而洗雪百年國恥,解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成為對全球最有貢獻的國家之一。
但是這種戰而不決,與敗而不降的戰略運用,必然是經歷率戰屢敗的重大的損失,以及嚴重的失敗與挫折。中國既不能在戰鬥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又不能以完全犧牲的悲壯方式,在戰場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而是要應付不斷的失敗,仍設法保留抗日的力量,繼續在一連串失敗中苦撐下去。要想堅持去執行這種屢敗屢戰的戰略,可以說是對中國領袖之領導能力,以及民族決心最大的考驗了。
當時在中國的各路諸侯與人民,尚未對蔣介石領導能力有完全的信心之前,蔣必須先硬碰硬地與日決戰,以重大的犧牲,打出民心士氣的支援,然後在不斷地迴避決戰,讓日軍逐漸陷入中國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等到國際社會的大環境發生變化,大家瞭解日本侵略的最後目標,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世界,那麼中國就可以與全球反法西斯的國家聯合,對日本進行反攻了。
中日長達八年的全面戰爭中,在戰場上,日本幾乎是佔到戰術的絕對優勢,在大多數的戰鬥之中,日軍都能以寡擊眾、發揮凌厲的攻勢,因為日軍不但擁有素質佳與火力強的陸軍部隊,並且有海空軍絕對優勢武器的支援(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協同多軍種與武器的立體作戰),日軍還隨時會使用國際社會禁止的化學武器攻擊華軍。同時以戰場作戰的表現而言,日軍是相當的勇敢與殘忍,不過相對地也呆板與缺乏變化,日軍在居於優勢與陷入絕望地玉碎表現,經常有超水準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