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是參加順天鄉試的生員),即使考不上進士,也有可能從舉人大挑和五貢出身。做了官之後,如果顧念資助之恩和鄉誼之情,那麼就有可能對商家有所回報。更何況,很多考中進士又做了京官的同鄉,如果家底不太厚,考慮到京城消費的壓力,往往就住在會館裡,為商家聯絡官員,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既然會館是商家聯絡官府的由頭,商家當然不會把注意力,僅僅投放在資助同鄉考生和京官上。因此,像樣的會館,都設有戲樓。不僅省級會館像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的戲樓特別有名,連一些府縣會館,如洪洞會館,平介會館,也設有戲樓,不僅演各地的地方戲,而且大演崑曲,清朝中期以後,新興的京戲開始佔據各個會館的戲樓,成為名角和看戲的商家跟官宦出沒的所在。各地的地方菜系,也隨之進京,有吃有看有聽的,到了看戲的時候,原來的地緣規矩就不存在了,溝通無極限。
在沒有廣播影視等現代傳播和娛樂形式出現之前,戲曲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消閒娛樂唯一渠道(前提當然是戲劇已經出現),官員當然也不例外,許多人不僅喜聞樂見,而且還是“顧曲周郎”,比如湯顯祖和孔尚任。尤其是清朝禁止官員嫖娼之後,官員對於青樓妓館的興致,全都轉移到了戲園子上,加劇了官員對於戲劇演員狎玩的分量,一時間,逛“相公堂子”蔚然成風。這樣一來,某些設施比較好,在看戲的同時可以擺宴招待客人的會館,就成為商人聯絡官員的最佳場所。透過演員這個中介,官商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有的名角(尤其是旦角),往往跟大商人和王公貴胄、達官貴人,同為膩友,彼此兄弟相稱,乳名互喚,商人可以藉機得到了大批政府的訂貨,以及承包政府工程的機會,甚至直接變成官商,獲取壟斷性商機。明朝到清朝中葉的鹽商(徽商),晚清的晉商的票號業,都是會館的傑作。而徐潤、鄭觀應,乃至胡雪巖(圖30…2)、盛宣懷這樣的富埒天子的官商,商官的產生,也跟會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胡雪巖是紅頂商人,盛宣懷則是商人紅頂,因為他最後變成了朝廷實任的郵傳部尚書)。
官商勾結到了這般田地,以至於李鴻章和一些淮軍將領在1872年興建安徽會館之後(估計資金也是商人報效的),一反會館常規,特意規定,會館除淮軍將領之外,其它人員不得入內。這到底是欲蓋彌彰還是故意遮人耳目,就說不清了。反過來,可以說明當時會館官商勾結風氣之盛。
當然,商人所要聯絡的,並不限於官府,一切有權的人,或者跟權力中心沾邊的人,都是他們聯絡的物件。比如宦官,六部的書吏,軍機大臣家的長隨等等,甚至,八國聯軍打進來以後,各國佔領軍成為北京城實際的統治者,這種情況下,商人為了生存,同樣要跟他們拉關係,聯絡感情。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人瓦德西在日記裡曾經記錄過商人請看戲的情景,地點在湖廣會館,熱情的商人將瓦德西迎到雅座,為看戲的洋人準備了紅酒、咖啡和西式點心(不像中國人之預備瓜子和茶水),特地邀來名角,知道洋人喜歡翻跟斗打把式,所以把武戲的分量加得很重,可惜,瓦德西一聽鑼鼓聲響,頭就大了,半途退場,生生辜負了北京商家的一片盛情。
清末科舉廢除以後,會館逐漸開始式微,進入民國之後,北京雖然一度還是首都,但由於中國政治呈現多元狀態,地位開始下降。一部分會館成為一些窮京官和來京讀書的外地大學生的住所,依然起到聯絡官府的作用,一部分則逐漸被管理者霸佔,成為他們的私產。會館這種官商聯絡的平臺,逐漸沒入歷史。
會館演繹的官商故事(3)
會館這種官商聯絡平臺的存在,是明清之際的商人挖空心思創造的一種隱形制度形式。這種制度形式格外清晰地表明,在傳統的中國,官商兩個群體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商人群體,只有依附官府,包括官員個人,才可能求生存和發展。靠自身的經濟力量壯大,行會的組織力量,最終透過市民運動的方式,染指政治權力的途徑,在中國似乎根本沒有市場,商人甚至不樂於做這個方面的嘗試,他們更熱衷於透過軟性的賄賂方式,實現跟官府以及官員個人的結合,從而獲得安全的保障,以及分享壟斷權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不惜迂迴曲折,透過地緣關係,藉助資助舉子的名義,轉彎抹角地跟官員,尤其是高階官員搭上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商人群體的依附性,得到了他們自身行為的高度強化。
在當代中國,自從計劃經濟告別歷史舞臺之後,新生的企業家階層,似乎依然無師自通地在襲承前輩商人的故技,他們對於依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