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說光別人可以樂而帝王自己不可以樂呀?
看來問題就出在這裡。明主和庸主的分野,就看你怎麼樂:
�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你就是明主,你就可以長樂!
�你後天下之憂而憂,先天下之樂而樂,你就是庸主,你的樂就不會長久。
第一節 最好的“管”——高恩、高威、
高德的“明主型”領導
劍說:為了實現“無殺”的目的,
必須採用“有殺”的手段。
明主型領導就像是一把上好的寶劍,剛柔並濟,明光可鑑。但是,這樣的寶劍是可遇而又不可求的,因為,只有經過千鍛萬造的反覆礪練、反覆磨洗,才能成就這樣的一把好劍。
首先宣告一下,第一個把君王比作“寶劍”的並不是北京老張,而是莊子。莊子說,世上有三種劍:
�第一種是“天子劍”,能斷雲絕地,匡正諸侯,天下歸順;
�第二種是“諸侯劍”,能順天應地,調和民心,安撫四方;
�第三種是“庶人劍”,只會斬頸刺腹,武勇一時,於國無益。
那麼,天子劍如何才能發揮“斷雲絕地,匡正諸侯,天下歸順”的作用呢?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有一段秦王關於劍的認識。秦王認為,劍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手中有劍胸中有劍的人劍合一,無論草木在手皆可幻化為寶劍以致人於死地;
�第二重境界是手中無劍,胸中有劍;
�第三重境界是無殺,也就是和平!
呵呵,也不知道老謀子是怎麼想的,劍一旦到了無殺的境界,那還有它存在的意義嗎?真真有些痴人說夢的味道。
無殺和有殺是辯證的,可以透過有殺來追求無殺,但絕不能絕對地無殺。
有人說美國允許個人買賣和持有槍支不利於社會穩定,但北就老張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不可以買賣和持有槍支的國度裡,難道就有真正的穩定嗎?在都沒有槍支的情況下,弱肉強食便擁有了廣闊的市場,而如果人人都可以持有槍支,身體的強與弱便會得到有效的平衡。當一個身強力壯的傢伙想要欺負一個弱小的女子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有所顧忌地想:“這妞兒萬一有槍的話該當如何是好?”由此他就很可能打消欺負別人的想法,長此以往,就不會有恃強凌弱的事情發生了。
第三章 兩個極端(3)
作為明君的這把劍,最高境界是胸中無劍而手中有劍。所謂胸中無劍就是要高恩、高德,所謂手中有劍就是要使管理者地位得到有效的維護,以高威保障高恩、高德的順利實施。如果像老謀子所說的那樣“無殺”,我敢保證,他自己很快就會感受到什麼叫作“有殺”。
杜甫在《前出塞》一詩裡說:“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前四句先說的是要有高威,要“有殺”, 後四句說的是要胸懷恩德,不能濫殺。
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手下的一員偏將,後被李世民誠信所感化投到李世民帳下。在李世民戎馬倥傯和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一直忠心耿耿,九死一生。李世民登基之後,仍以誠信善待部下,沒有像劉邦那樣大殺開國功臣。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尉遲敬德為了座次的排序問題鬧起了情緒,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座位在尉遲敬德之下,覺得尉遲敬德鬧得有些過分,就過來解勸,結果眼睛差點兒被打瞎。後來,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我閱讀漢朝的史書,看到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保全性命的極少,當時我總是責怪他,覺得這小子真他媽的不仗義。自從我登基以後,總是想著要保全功臣,不加殺戮,可是,您卻經常違反國家法令,這讓俺老李很是為難啊。到現在我才知道,像劉邦那樣殺掉功臣故舊,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尉遲敬德聽後,立時被嚇得汗如雨下。稍稍鎮靜以後,他脫下衣服,露出身上的十幾處傷疤,都是和太宗出生入死保護太宗留下的。李世民看後也十分感傷,為了保全這樣的老臣,後來只保其榮華富貴,不再委以實權了。貞觀十七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還鄉,太宗授予敬德開府儀同三司,並將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掛上凌煙閣。
由此我們看到,作為一代明主的李世民,光胸中無劍、常懷恩德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手中有劍,不能任由這些功臣們壞了國法、亂了秩序。
在解放戰爭的平津戰役中,敵我總兵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