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別人那裡卻又是另一種說法,蘇秦既非老大,也不是排行居中,而是父母膝下年齡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面有四個哥哥,依次是蘇代、蘇厲、蘇闢和蘇鵠,“併為遊說之士”'1',全都是說客。
蘇闢和蘇鵠的作為不見任何的記載,想來這二人即便真的存在,其成就也不是很大。在《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上留下事蹟的除了蘇秦,就只有蘇代和蘇厲。那麼此兄弟三人究竟誰長誰幼呢?
根據《史記》所載,蘇代最早參與政治活動是在燕國國君燕王噲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20年到314年。對燕國在這期間的動盪,蘇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據此推斷,蘇代這時理應是個有一定年齡和閱歷,比較成熟的政客。
在馬王堆出土的蘇秦書信和記錄中,寫作時間最早的是在公元前312年給楚國名臣陳軫的獻策,蘇秦那時還只能“立於門”,站在門外,聽“客有言”'2',打探些道聽途說而已。應該是個資歷尚淺的年輕書生。
蘇厲在史籍上出現的時間就更晚,直到十幾年後的公元前300年,蘇秦陪伴燕國質子去齊國時才冒頭。在蘇代、蘇秦開始遊說列國的時候,他大概還只是個未成年的孩子。
由此看來,三兄弟中蘇代應該居長,很可能就是蘇家的大哥。蘇厲的年紀最小。蘇秦則居中,位列老二。
這位後來青史留名的老二,早先卻是蘇家人中最被看不起的一個。
古代民間流傳過關於蘇秦的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蘇秦的父母過生日,蘇秦跟哥哥(應該是蘇代)各自手捧著釀造的米酒奉到父母的面前。這大概是古時的風俗禮儀,成年的男人以此表達對雙親的孝心。
父母美滋滋地喝下了蘇代的敬酒,讚道:“好佳釀。”看得出他們特別欣賞這個老大。
輪到蘇秦小心翼翼地送上酒來,父母一見他近前便板起了臉,接過酒各嚐了一口,立刻斥道:“酸酒。”
雖然肯定沒指望能像大哥那樣得到讚許,蘇秦還是會感到驚愕,倒不是對自己釀酒的技藝有信心,而是因為這酒本就是從蘇代那裡借的。
蘇秦的妻子這時也在旁邊,見丈夫受窘,一急便脫口說了實話:“這是伯姆(大嫂)家借來的。”
哪想到父母聽了這話更加生氣,老父叱道:“你這不行時的人,過手便酸。”
“不行時”即不走運,也就是說蘇秦乃倒黴鬼,好東西經他的手也會變味'3'。
這雖然可能是虛構的傳說,但蘇秦當初在家裡不受待見卻是明載於史冊的。
怎麼會是這樣,理當聰明絕頂的蘇秦為何卻擺不平和家人的關係?他的父母以及兄弟嫂妹妻妾又何以那般愚鈍,竟然瞧不起這有大才大智的老二。
任何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特殊的環境和原因,親人之間一般都不會把關係搞得很僵。一個人若是遭全家人集體嫌棄,那麼除了別人的成見外,此人自己多半也是有著惹人討厭的毛病。
蘇秦在別人眼裡最大的毛病恐怕就是不務正業。
所謂的正業又是什麼呢?
蘇秦的家人給周人(把東周和西周的人加在一塊)的正業下過這般定義:“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4'。也就是靠種地做工經商來掙錢,養活一家老小。
雖然處於亂世,東周的國土面積又十分狹小,但因為是周天子的屬地,諸侯多少總有些顧忌,反倒在多數的歲月裡獲得了和平發展的環境。老百姓一門心思抓經濟,日子即便說不上安居樂業,一份平淡卻穩定的生活應該還是可以的。
蘇秦的家境又怎樣呢?
蘇家的社會地位顯然屬於平民階層,因為在出道很久以後,蘇秦還謙卑地把自己稱作是“東周之鄙人”'5'。“鄙人”這個詞和“小人”“野人”一樣,是那時對底層百姓的稱呼。像“君子”這樣的詞語是有身份的人才可以用的。雖說幾百年來這些詞彙已經開始有了道德的意味,比如思想家孔丘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不能說是簡單的階級劃分。但尋常的小人物還是不敢自比君子,哪怕他的德行真的遠遠高過那群王侯公卿。
儘管不算高貴,但從蘇秦日後出門遊說得到家裡不菲的資助來看,他的家至少稱得上是殷實富庶的中產階級,比許多有身份卻窮酸計程車子(知識分子)的生活要好得多。蘇家人大概也是產業工商什麼都作,經過多少代的辛苦努力,才累積起這樣一份家當。
面對充裕的物質財富,蘇秦父母想的最多的肯定是如何保持眼前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