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則小心翼翼地將上一張翻到背面,以後還總是拿來欣賞。
這也就象徵我們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有的人急於追求生活,唯恐今日之不過,明日不
再來;有些人則喜歡回味生活,“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年輕人常屬於前
者,年長的人多屬於後者,至於何者為妙,只有各人自己去體會了。
蘊藉與深沉
《聖母抱基督哀慟像》是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作品,它不僅表面完美,更含有
一種深沉感人的力量,因為米開朗基羅在創造這個作品時,沒有讓聖母的臉上有過於強烈的
表情,既沒有蹙目,也沒有痛哭,而是以一種寧靜的姿態,按捺內心最深的傷慟。
同樣的道理,在文學藝術的表達上,險怪奇麗不見得就好,唯一蘊藉才能深遠,也惟有
深遠可以給予我們心靈恆久的感應。
好奇心
我們常形容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其實成人又何嘗沒有呢?
為了一窺廣寒蟾殿的神秘,人類登上了月球;為了探索另一個世界,哥倫布發現了新大
陸。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它常跟生命成正比。愈是對生命充滿希望的人,愈是急於探索前
面的路途。所以不論我們年齡有多老,只要仍然保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就是年輕!
有為者亦若是
當我們讀一篇文章的時候,常想象作者是什麼樣子,但是真正見到本人,發現他們的形
貌並不特殊,他們的生活也很平凡,便有一種夢想破滅的失望。其實這正是建立我們信心的
機會,唯有當我們把對於崇拜者的神秘感除去之後,才可能客觀地學習,乃至超越。這也就
是顏淵所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道理了。
細心
我們常形容人很細心,細心有天性與俱的,也有後天培養而成的。有些人凡事細心,是
真正細心;有的人只能對自己經常的工作細心,是職業性的細心。
細心必須謹慎而不怯懦,條理而不拘泥。唯有既能小心地求證,又能大膽地假設,既能
追根究底,又能推陳出新的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
精簡
在學校裡常有辯論比賽。辯論比賽的規則,對於每個人發言的時間總有限定,講話時間
超過或者不足都要扣分,前者是為了避免人拖延,後者就有商榷的必要了,因為如果一句話
就能把人駁倒,又何必多廢話來湊時間呢?
同樣的道理,不論寫文章或是開會,我們應該儘量避免冗長無謂的語,否則不但耽誤別
人的時間,更浪費自己的生命。
自有我在
明代的大畫家石濤曾經說過:“筆不筆、墨不墨,自有我在。”造成許多衣學者,誤以
為筆墨都不要緊,只有個人的風格才重要,其實石濤在講這句話時,對於筆墨的修養,已經
到達了最高的境界。
藝術固然主要在表達創作者的心靈,但是表達的技巧卻需要長期的鍛鍊,因為唯有當我
們技巧成熟,隨意擇灑也能不失規矩的時候,才能無拘束地寫出胸中的境界。
淨化
我有一位朋友,他插在瓶子裡的花,總能比別人維持得久,我問他的方法,他說得簡
單,只要每天換水,並且把花梗剪去一小截就可以了。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裡容易腐爛,腐
爛之後不能吸收水分,就會容易凋謝。
由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
不停淨化我們的四周,而且隨晨檢討,革除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吸收精神的食糧,保持一
顆純慧的心。
致知在格物
西洋有句名言:“既是真理,又何必問是誰說的。”孔子也曾說:“君子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由許多平凡的事珠上,我們常能領悟很深的道理;由許多人普通人的言語
中,我們常可以發現超人的智慧。
所以《大學》上說“致知在格物”,而柳中元的《種樹郭駝傳》中,更能“問養樹,得
養人術“。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