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甫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胡餅卷著糖炒栗子也是美味。
被稱作“鬼祟臺”的姑蘇臺。
山上的樹木掩映著樓閣。
日頭尚高,姑蘇臺的閣樓裡卻點了一盞燈。白日點燈。
閣樓裡也只不過稍暗些而已。那燈卻是十五支連盞,如同一株茂盛的大樹,鳥鳴枝頭,群猴嬉戲,空中有夔龍,樹下有孔雀。單單那隻孔雀,佇立做鴻雁回首銜魚狀,冠繪紅彩,身施翠綠,墨線勾勒的翎羽,栩栩如生。
這燈比太陽還要亮三分。
燈畔是一位僧人,觀看一幅畫。畫上題著字:“秋山問道”。
僧人卻要“問道”,真是可笑。
那僧人道:“山峰石少土多,氣勢溫厚重。與北方畫派的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不同,趣味也自然是完全不同。
這畫中,山間谷地的密林之中有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這畫的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不論多少卻體現了秋爽的感覺。
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後,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這山水畫中點苔,便如畫龍點睛一般,使得整幅畫器宇軒昂,美不勝收。皴筆密中“透氣”,若虛映實,乃上品也。
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迴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嵐氣清潤,明潤鬱蔥,巨然山水,平淡奇絕。單單這苔點飛落,用筆草草,近視之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陡顯氣勢空靈,生機流蕩。”
僧人長篇大論,時而頓住,時而思索,旁邊站了一干人,卻無人出言打擾。
僧人講話很慢,這一番長論,足足講了一柱半香。
僧人依舊餘興未盡,僧人又從頭將這幅《秋山問道》看了一遍。適才的那篇長論自然是又講了一遍。還是那麼不疾不徐,饒有興趣。
又是一柱半香。
僧人身旁有一位老者,神情矍鑠,依舊微笑。
老者身後的幾個年輕漢子卻站不住了。任誰一動不動地站了三炷香,聽一個和尚絮絮叨叨了三炷香,總是會不耐煩的。
瞧得出,這幾位年輕人還是有耐心的,雖然他們有的腿在晃了,有的腳在顫了。還有的忍不住打了一個呵欠。僧人自然也瞧得出。
僧人實在是太喜歡這幅畫了。僧人又忍不住看了第三遍。
這一邊看的更慢,言語得更慢。足足有兩柱香,卻還沒有講完。
老者還是一言不發,笑眼盈盈。
老者身後的一個年輕人終於忍不住輕輕地“哼”了一聲。當然是輕輕地。
老者回頭,“笑眼”瞬間變成“怒眼”。
那個年輕人的臉憋成醬紫色,額頭開始滲出汗來,汗從毛孔裡鑽出來,團成一個小團。兩個小團碰撞在一起又變成一個大團。大團的汗珠再匯聚在一起,便流了下來。
。♂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