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養生的目的。
在這段話中,岐伯還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就會逐漸衰老,如果不懂得養生之道,就會導致早衰和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人們應該注重養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最後,岐伯又提到了天地陰陽的不足對人體的影響。他說,天不足於西北,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目也不如左邊的聰明。地不滿於東南,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如右邊的強壯。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陰陽的分佈是不均勻的,這種不均勻性也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因此,人們在養生和治療疾病時,也應該考慮到天地陰陽的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
總的來說,這段對話主要闡述了陰陽失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養生來調和陰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同時,也強調了天地陰陽的不均勻性對人體的影響,提示人們在養生和治療疾病時要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素。這些思想對於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古文4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地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溼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八、對古文4:“陰陽應象大論”深度解析
論治思想:洞察疾病,守護健康:
黃帝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向上匯聚,所以在上部就會精明而下部就會虛弱,因此會出現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況。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向下匯聚,所以在下部就會強盛而上部就會虛弱,因此會出現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的情況。所以,同樣是感受邪氣,如果邪氣在上部,那麼身體右側的症狀就會比較嚴重;如果邪氣在下部,那麼身體左側的症狀就會比較嚴重。這是由於天地陰陽的分佈不能完全均勻,所以邪氣才會停留在人體的某些部位。”
天空有精氣,大地有形體,天空有八方的綱紀,大地有五行的道理,所以天地能夠成為萬物的父母。清陽之氣上升於天,濁陰之氣沉降於地,因此天地的動靜變化,是以神明為綱紀的,所以能夠使萬物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只有賢能的人,能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