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書等許多榮譽。
“五弟,評判主戰派、主和派的忠奸與否、賢能還是昏庸,不能僅僅以道德好壞、氣節完損為唯一標準!戰國之孟嘗君,養了許多雞鳴狗盜之徒,庸人們常以此恥笑孟嘗君用人不察,當了冤大頭,每年靡費甚大,卻養了一群飯桶,可是當秦王派出軍隊逮捕孟嘗君的時候,當函谷關大門緊閉的時候,卻是仰仗著這群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才得以活命。”
皇帝見朱由檢仍舊愁眉不展,便讓魏忠賢尋來一本《論語》,皇帝笑著將這本《論語》遞給朱由檢,皇帝笑道:“宮裡頭悶得很,朕又尚未大婚,平日裡沒什麼好玩的,只能埋頭苦讀聖賢書,解解悶兒,排遣寂寞。前幾日,朕讀了《論語》頗有些心得,正好與五弟交流。”
朱由檢忙道:“還望皇兄不吝賜教。”
皇帝說道:“翻到‘八佾篇’。”
朱由檢翻到《論語》第二十二章的八佾篇,朗聲讀了起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皇帝笑道:“你可知道這段話的含義?”
朱由檢搖了搖頭,連皇帝在潛邸之時都沒來得及聘請老師學習文化課,更何況是他這個不受寵的五皇子呢?歷史上朱由檢受教育還是在受封信王之後。
皇帝耐心地教導道:“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就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府第,家臣都不兼職,怎麼稱得上節儉呢?”“那麼管仲很知禮吧?”孔子說:“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管仲如果算知禮的話,誰不知禮呢?”】
朱由檢低頭沉思片刻後,答道:“聖人的意思是,管仲這個人有三個缺點:器量小、不節儉、‘不知禮’,是這樣嗎?”
皇帝笑道:“孺子可教也。”
話講到這兒,朱由檢又困惑了,他不解的問道:“可是臣弟怎麼同大臣們將,管仲是個賢人?”
皇帝挑了挑眉,朱由檢的確還沒有聘請老師教授他,但是這些時日裡,皇帝準其在內閣行走,那幫閣老們應該沒少給朱由檢灌輸各種理念跟思想。皇帝問道:“他們都怎麼說?”
朱由檢道:“大臣們都說沒有管仲的輔佐,就沒有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沒有齊桓公後來的霸業,也就沒有齊國數百年的強盛。”
皇帝點點頭,又吩咐道:“再看《論語*憲問篇》。”
朱由檢翻了幾頁後,再次朗誦出口,道:【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皇帝問道:“可解其中意?”
朱由檢沉思半晌後,答曰:“大概意思是說,子路問道聖人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但管仲苟活,這樣的人算不上有仁德吧?。’聖人回答道:‘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皇帝點點頭,覺得朱由檢果然天賦異稟,是個讀書的材料。
朱由檢頓了頓,苦惱的問道:“皇兄,這個子路我知道,他是聖人的弟子,齊桓公我也知道,他是春秋時期的一代雄主,可是公子糾跟召忽是誰?還請皇兄解惑。”
皇帝笑道:“善哉!不恥下問,不失為賢。”
“這個公子糾是齊桓公的兄弟,兩個人爭奪齊國的國君之位,齊桓公贏了,就斬草除根,殺掉了公子糾,而當時管仲跟召忽都是公子糾的門客、家臣。正所謂‘主辱臣死’,公子糾被殺之後,召忽自殺殉葬,以全忠義氣節。而管仲卻投降了齊桓公,齊桓公也不計前嫌,讓管仲做了宰相,由是齊國大治,國力昌盛,九次成為諸侯的盟主,共同尊稱周王室,而抵禦四夷的侵擾,成就了一番霸業!”
“什麼?管仲是個貳臣?”
朱由檢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
是啊,在把氣節名節看得比性命還重的明代,‘貳臣’實在是最令人不恥的存在了。正所謂“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變節”與“不守婦道”早在宋代程朱理學時期,就被打上了恥辱的烙印,也就難怪朱由檢不能接受。
“一個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