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可謂源遠流長,它源自於一個古老而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並被記載在《韓非子·內儲說上》這部經典著作當中。
話說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名叫宣王的君主,他對音樂情有獨鍾,尤其喜愛聆聽竽這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美妙旋律。於是乎,宣王下令召集了足足三百位善於吹奏竽的樂師,組成一支龐大的樂隊,以便能夠時常欣賞到精彩絕倫的竽樂表演。
就在此時,一位名為南郭處士的人聽聞了這個訊息。儘管此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吹奏竽的才華,但他卻心生一計,決定混入這支樂隊之中謀取好處。於是,南郭處士主動請求要為宣王吹奏竽,宣王見其態度誠懇,便欣然應允了。就這樣,南郭處士順利地成為了這三百人樂隊中的一員。
由於每次演奏時都是集體合奏,而且人數眾多,所以即便南郭處士根本不會吹奏竽,他也能輕易地矇混過關。不僅如此,宣王還賜予了這些樂師們豐厚的俸祿和食物,讓他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時光荏苒,宣王終究還是與世長辭了。隨後繼位的是湣王,這位新君與宣王有所不同,他對於音樂有著獨特的品味和喜好——他更喜歡逐一傾聽每位樂師單獨吹奏竽。
當輪到南郭處士獨奏之時,他那毫無真才實學的真面目終於無所遁形。面對這樣的局面,南郭處士深知自己再也無法繼續欺騙下去了,於是只得倉皇出逃,以免遭受懲罰。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典故引申出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該成語通常用以形容那些自身並無真本事或真實能力,卻混跡於行家隊伍裡,甚至以劣質次品來冒充優質正品的行為;當然,有時它也會被用於一種自我謙遜的表達,表示某人自覺才能不足,擔心自己在某個領域只是在湊數而已。無論是作為指責他人的貶義詞,還是用於自嘲的委婉說法,“濫竽充數”都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以及個人應當保持謙虛謹慎的重要性。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蒐羅善於吹竽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都能擁有特別優厚的待遇。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樂隊,於是設法求見宣王,向宣王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齊宣王的歡心結果宣王把他也編入吹竽的樂師班裡。1
5
濫竽充數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裡面,學著其他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作樣地在那裡“吹奏”。由於南郭先生學得維妙維肖,而且幾百個人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什麼異樣。就這樣,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其他樂工那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1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位,齊湣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1
南郭先生得知這一訊息之後,嚇得渾身冒汗,成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南郭先生心想,這回要是露出馬腳,丟飯碗還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連腦袋都保不住了,不如溜之大吉。所以,趁著齊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南郭先生就趕緊溜走了。1
成語寓意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對吹竽一竅不通。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能夠混入一支由三百人組成的龐大樂隊,並裝模作樣地湊數。
每當這支樂隊集體演奏時,南郭先生便會巧妙地模仿其他樂手的動作和姿態,看似十分投入地吹奏著竽。由於人數眾多,而且整體演奏效果還算不錯,所以沒有人察覺到他其實並不會吹竽。就這樣,南郭先生靠著這種弄虛作假的手段,居然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決定讓樂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單獨演奏一段,以便更好地欣賞每個人的技藝。當輪到南郭先生時,他頓時慌了神,因為他深知自己根本無法吹出哪怕一個音符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南郭先生別無選擇,只能趁著眾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出王宮,逃之夭夭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弄虛作假或許能夠讓人在短期內蒙混過關,甚至獲得一些表面上的成功和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終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