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邯鄲學步”這一成語源自於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所著的《莊子·秋水》一書。據書中記載,在戰國時期,有一個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前往趙國的都城邯鄲。當他踏入這座城市時,立刻被當地人們獨特而優美的行走姿態所吸引。於是,這個人決定效仿他們的走路方式,希望能夠掌握這種優雅的步伐。
然而,事與願違。儘管他努力地模仿著邯鄲人的步態,但卻始終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非但沒有成功學會新的走路方法,反而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熟悉和習慣的走姿。最終,這個可憐的人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既無法像邯鄲人那樣優雅地行走,又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能力。
從此以後,“邯鄲學步”這個典故便流傳開來,併成為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它生動地告誡人們,在學習他人優點或技能時,不能盲目地全盤照搬,而是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借鑑吸收,否則很可能會像那個邯鄲學步的人一樣,得不償失,甚至喪失自我。
最早出處
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戰國時燕國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莊子·秋水》)
衍生典故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1
後世根據以上典故提煉出“邯鄲學步”這一成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位少年,聽聞趙國都城邯鄲之人的走路姿勢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般優美,便下定決心前往學習。他不辭辛勞,風餐露宿地趕到邯鄲,果不其然,見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勢恰似優雅的天鵝,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舉手投足間皆散發出迷人的風度。少年急忙跟隨路上的行人依樣畫葫蘆地模仿起來,人家抬左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左腳;人家抬右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右腳。然而,學了數日,他仍舊未能掌握其中要領,反而越走越不自然,姿勢比從前更為醜陋不堪。
少年暗自思忖:必定是我往昔的走路方式存在極大的問題,我務必要將其棄如敝履,方能學會新姿勢。於是乎,他毅然決然地從頭開始學走路,每邁出一步都要深思熟慮下一步的動作。就這般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學習了三月有餘,他每日勤奮苦練,卻始終未能領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反倒將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遺忘得一乾二淨。最終,少年茫然不知所措,猶如迷途的羔羊般,只得狼狽不堪地爬著回到了燕國。
成語寓意
燕國人努力向別人學習,精神可嘉,值得肯定。然而,他照貓畫虎般的生搬硬套,實不可取。如此做法,非但未能領悟他人的精髓,反而連自身原有的優勢也喪失殆盡。
學習並非不能模仿,但務必先仔細觀察他人的長處,深入探究邯鄲人之所以能夠走得如此優雅的關鍵所在。除了步法,那種優雅是否與他們的神態、心境,乃至文化息息相關呢?而後再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審視,要想將步伐調整成邯鄲人的模樣,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唯有如此,方能取長補短。倘若如燕國人那般盲目,一味地頂禮膜拜他人,其結果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切實際,自己的長處也將蕩然無存。
不過若從“刻苦學習”的角度來看,燕國人的精神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應該受到肯定。雖然他的學習方式猶如在黑暗中摸索,不得其法,但是至少“肯學”,宛如在荒蕪沙漠中艱難前行的旅人,比起很多如死水般不肯學習、任由自己安於現狀的人,燕國人更有改變的勇氣,如同一顆閃耀的流星劃過天際。假以時日,若他能領悟訣竅,要優雅地走路便如探囊取物般指日可待。
明代王鏊所著的《震澤長語·文章》中有言:“為人作文必定要學習古人,讓人閱讀之後卻不知其所師從何處,這才是善於師法古人之人啊......若是拘泥於規矩去效仿他人,就如同那邯鄲人學步一般,又好似鄉里之人仿效西施捧心皺眉那樣,那就顯得淺陋不堪了。”
清代梁紹壬所作的《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中記載著這樣的情景:“只穿著半臂衣服的人因增添了幾分寒意而使得尚書沉醉其中,屏風後面的金釵女子們個個楚楚動人,一同低下頭來宛如邯鄲學步之態。”
同樣在清代李海觀撰寫的《歧路燈》第一百零一回裡提到:“‘是什麼古蹟呀?’婁樸回答說:‘學步橋。’盛希瑗接著問道:‘就是那個邯鄲學步,最終喪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