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樣。外在的境界沒有固定的好壞之別,它對人的損傷或利益完全在當事者本人。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四儀,應當遵循顏淵的“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鹹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若能如是修省,將見舉動皆善,惡無從生矣。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切勿謂釋氏瑣屑,不若儒者之簡捷也。
五戒、十善,必須效仿曾子的“三省”,即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覆練習實踐了呢?獨自一人在黑暗的屋子裡,雖然沒人看得到,而天地鬼神卻都知道。我們的念頭稍稍萌發,所獲得的罪福立即如天淵般懸殊分判。如果能夠這樣修行省察自己,就會看到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善業,惡念無從生起。這確實是正心誠意的典範,千萬不要說佛門的五戒十善很瑣碎,不如儒家簡單便捷。
若論唸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如果談論唸佛法門應把信、願、行三法作為綱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沒有真信切願,縱然有真正的行持也是不能往生的。何況悠悠泛泛的人呢?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全憑信願的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全憑持名功夫的深淺。”這是三世諸佛出世都不能改變的永恆規律,是三根普被的妙道啊。對信願行三法應該全副身心地依靠,才能親自證得真實的利益啊。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信、願、行三法在《淨土十要》中都有詳細的開示。該書\" 第一要\" 部分闡明淨土法門的五方面深奧教理,其中\" 第三明宗\" 段落,發揮信願行三法最為精確詳盡。之後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都有所提示,必須細心參考閱讀,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至於唸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唸,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唸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唸之相)。心口唸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至於唸佛的時候,心難以歸一,應當攝心懇切地念,心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之法莫過於至誠懇切。心要是不至誠,想攝心也沒有可能。已經有至誠心了,仍然還沒有達到精純歸一的地步,應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念、默唸,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唸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唸佛之相)。心口唸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而念,妄念自然就止息了。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如果依然心中妄念如波濤洶湧,就應該用十念記數法,那就會把心的全部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然想要起妄念,也是力不暇及。這是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以前弘揚淨土的人沒有談到。因為那時候的人根還很利,不須這個辦法,便能一心念佛了。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唸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象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唸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所謂十念記數法,就是當唸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隨念隨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