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眾生,各自得以同樣享盡自然的壽命,共同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共同參預龍華三會。特地制定規約嚴禁盜捕,並勒石銘刻規約條文,希望能流垂永久。
然池久未浚,淤泥充滿。兼須外築圍牆,以防盜捕。又須造橋修閘,建亭鋪路。豈特徒壯觀瞻,實欲來禮佛者,觸境舒懷,上契佛心。庶可消除天災人禍,於不知不覺中。
然而放生池很久沒有浚通了,充滿淤泥。又必須在外面築一道圍牆,以防止盜捕。又必須造橋修閘,建亭鋪路。這哪裡只是特意來提升觀賞,實在是想使進來禮佛的人,接觸這個環境,舒暢心懷,上契佛心。在這不知不覺之中,可以消除天災人禍啊。
但以工程浩大,不得不募諸十方官紳士商,以及一切善信也。懇祈各發生佛同體,物我不二之心。共出淨資,俾觀厥成。則其功德,當與十方虛空同一壽量矣。
但因為工程浩大,不得不向十方官紳士商,以及一切善信來募資。懇祈各各發起眾生與佛陀同體,動物與我不二之心。共同捐出清淨資財,使得這些大觀可以成就。那麼這個功德,應當與十方虛空,同樣的壽量啊!金山江天禪寺傳戒序
如來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於世,眾生悉蒙度脫。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眾生一向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今欲令其背塵合覺,趣證涅盤。
如來以三樁事,令正法久住於世間,眾生全都得蒙度脫。哪三樁事呢?就是戒定慧。因為眾生一向背覺合塵,輪迴六道。現今想使眾生背塵合覺,趣證涅盤。
非戒則無所束縛,必至隨逐塵境,起惑造業。非定則識波奔湧,何能心無所住。非慧則本具之真心何由徹證,幻起之妄惑何由頓滅。
沒有戒,就無所束縛,必會隨逐六塵境界,起惑造業。沒有定,就識海波濤奔湧,哪能心無所住。沒有慧,那麼本具真心,沒有辦法徹底證得,幻起的虛妄之惑,哪有辦法立刻滅除。
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須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謂戒但為定慧之初基而已。
所以《楞嚴經》中說:“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必須知道這三法,全體三法,即是一法,全體一法,即是三法。千萬不要認為,戒只是定慧的初基而已。
夫律儀戒,執身不作,可雲初基。而定共戒,執心不起。道共戒,業盡情空,真窮智朗。豈非定慧之全體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視之。
律儀戒,約束身體不作惡,可以說這是最初基礎。而定共戒,約束噁心不起。道共戒,業盡情空,真窮智朗。難道不是定慧的全體大用,怎麼能夠只以最初的基礎來看待戒律呢?
然定共道共,仍以律儀而為本體。但以持戒功用淺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說之戒本也。
然而定共戒、道共戒,還是以律儀戒作為本體。只是以持戒功用的淺深,而建立這二個名稱,不是另外有與律儀戒不同的戒本。
世人每以律儀為論,致不知如來制戒大意者,或藐視之。而真戒真定真慧,無從聞燻而冀及,為可嘆也。
世間人每每只以外相可見的律儀來看戒律,以致不知道如來制戒深意,或者加以輕視。而真戒、真定、真慧,就沒辦法聽聞燻修而祈望得到了,實在可嘆啊!
然如來法道,弘範十界。雖宏法大士,各皆三學圓明,而門庭建立,不能不各有專主。或專主於止作持犯,則為律。或專主於修觀講演,則為教。或專主於參究本來,以期徹悟,則為宗。
然而如來法道,弘範十法界。雖然宏法的大菩薩們,都是戒定慧三學圓明,而門派的建立,則不能不各自有所專一注重。有的側重於止持作持,止犯作犯,這是律宗。有的專一注重於修習止觀,講演教法,這是天台賢首等教。還有的專一注重於參究本來面目,以期徹底開悟,這是禪宗。
宗名教外別傳,律教乃教內真傳。言別傳者,欲人於言外見本體也。非謂宗迥出於教理之外也。
禪宗名為教外別傳,律教是教內真傳。說別傳,是想令人在言語之外而見到本體。不是說禪宗遠超出在教理之外。
試觀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本地風光,徹底顯露。了此,則盡世間所有形形色色,無非世尊所拈之華,無不令人徹見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無上妙法,便非此華,便不能令人親見本來面目耶。
看看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本地風光,徹底顯露。明瞭這個道理,那麼盡世間所有的形形色色,無非都是世